QZZN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使用微信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769|回复: 402
收起左侧

跟茄子点点滴滴开始学申论--------茄子的申论资料搜集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09-6-18 07:13 | |阅读模式
[p_w_upload=205866]

“只看”中的文章题目
楼主 复习第一招:对待申论要像对待上司——领导心思你只能猜
1楼 三大突破让申论获高分
2楼 阅读材料

3楼 什么是申论
4楼 提出对策考核的核心能力是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楼 阅读理解
6楼 弄清申论试题三个区别
7楼 申论的考试与作文的联系
8楼 概括材料试题的类型
9楼 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10楼  答题技巧

11楼  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几个新提法
12楼  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内容的概括方法
13楼  公务员考试申论得高分的十大方法
14楼  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教程第一章
15楼  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教程第二章
16楼  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教程第三章
17楼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可重点引用的名言
18楼  名师教你怎样更好的阅读申论材料
19楼  公务员申论考试对策
20楼  申论高分的16字原则
21楼  必读资料: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十大关键词

22楼         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论据的5种使用方法
23楼  2010年申论备考:专家“手把手”教你写申论





6月18日
dodolookk 语录:

复习第一招:对待申论要像对待上司——领导心思你只能猜

既然是把“申论当上司”,那么首先你就要摆正自己在他面前的位置。你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不是你的朋友,你不用也不能在他面前做不必要的倾诉、抒情、发表过于偏激的言论,否则你会吃大亏。你们之间的每一点点交流都是有一个大体不变的框架的、而且都是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性的。

其次,要知道他想听到的是什么,你们之间正在进行的这个必须是个有效的沟通。你不必做他思想的克隆人,事实上你也做不到,但你至少应该知道他在向你提问的时候,希望你做出大体怎样的回答。你的态度必须是积极的,你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往后退;你的看法和建议必须是有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否则他凭什么提拔你呢,对吧?等着他关注的人排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长队呢。

最后,要懂得包装自己。想让上司重视自己不是那么容易的,肚子里有货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能把他们唱出来、唱的好听。这一方面一直是我的弱项,不过好在申论相较真实的上司来讲毕竟情绪啊、个性等等这些主观因素都已经很少了,所以困难并不是特别大!

所以你在他面前至少要做到:形象整洁——一手漂亮的至少是工整的字,表达流畅——沟通的必备要件,措辞恰切——不说不该说的话,观点合理——如果你有真的很漂亮的建议那当然好,如果没有,那么切记不要为了标榜创新和个性而过于出位,朴实一点的表达出你的实际水平不知道要比花枝招展却言之无物的大花瓶儿要好多少倍!

接着说下“领导心思你只能猜”这点,当然这点是我自己总结的,我觉得申论考试这玩意儿考前是很忌讳押题的,因此我会建议大家最好多做一些有深度的分析跟预测比较好。

其实押题跟预测是有根本区别的。押题是赌博式的在纷繁复杂的微观事实中的胡猜瞎蒙,能不能押中,完全靠运气。但预测不同,预测从本质上说,是在对当下热点理论的深刻理解下,对社会现象的系统梳理,是由宏观理论到微观事实的提纲挈领式的全面把握。是从根本上、实质上把握社会现象,而不是相反。因此,预测是科学的。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是用基本理论和系统思维去牵引社会现象,而不是在碰大运。

总之,申论其实并没有大家直觉感知的那么悬乎,总的来说它也能算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考试形式,只要大家理解了其中的规律,并能在平时锲而不舍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明年的国考笔试中取得傲人申论成绩。


截图.jpg
发表于 09-6-18 07:15 |
6月19日作者:孙景明

三大突破让申论获高分


为什么申论不容易得高分?其因素有三个,第一个是阅读,这是最大的因素,第二个是语言,第三个是结构。
  第一个是阅读,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给同学们做一些解释,比如说阅读,有的考生刚看到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土地征收、农民征收难、公共突发事件等等词汇,就认为抓住关键词了,下面的资料就不想看了,就直接的作题,而且还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这样我就比其他同学聪明,抽出十分钟甚至是二十分钟来做申论的答题,实际上这样的同学是非常非常愚蠢的。为什么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呢?因为申论的考试无论它考什么都是以材料为中心来命题的,因此你离开材料,你去答题不行。有的同学以为答得很好,但是分数下来却不行,这就是历年来申论分最低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阅读材料。

  第二个就是语言,语言的要求就是规范,规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接近于公文的程度。我们大家知道,我所说的是接近于公文而不等于公文,接近于公文的特色最主要是表现在申论试题的概括试题,分析试题,对策试题和理解试题,这种试题的这种语言不允许同学们丝毫的用文学语言和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述,一旦用生活化语言表述恐怕你很难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最后一个就是结构,过一会儿还要给同学们仔细的介绍,我们要按照某一种结构来写,申论的结构和其他的普通的应用文章和记叙文章有很大的不同。

  我教你们一个绝妙的方法,比如说申论有十个阅读材料,那么这十个阅读材料因为所有的概括只有两个字的要求,概括一点要全面,如果不全面不叫概括叫抽筋。[s:116][s:116][s:116]你看每一个材料里面你总结两到三句话的关键句,抽出来正好是30句话,大概是400字左右,其中有几个材料肯定是重复的,你把重复弄掉,剩下的一排列就是,很经典,一分都扣不下,这是概括的试题。

  下面我们说对策的试题,对策的试题有两种作题方法,一种是从资料上来寻找答案,第二个是自己要根据生活实际来编写答案,所有的对策类的试题答题原则都是可行的。要是可行我们大家知道我们的资料里面给我们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对策,比如说专家对这个社会问题,你看所有的资料里面有增长官员的观点,专家的观点,都有。

  对这个社会问题出来了,大家都在出主意想办法,那么你想的主意,你想的方法永远没有政府官员和专家的全面,那么资料上专家的观点和政府官员的观点你为什么不用呢?你把它抽出来用成你的对策不就是很经典吗。[s:109][s:109]
有的同学说老师我能从资料上抄吗?同学们你们作为一个公务员,你桌面说的材料堆积如山,各种各样的方案都在你的案头里面,所以你必须把这个材料总结一下归纳出来,把对策往资料上一写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这就是从材料上归纳的,归纳政府官员和专家的。因为他们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又是专家,你的语言的规范性永远没有资料上的规范性要高,因此借鉴资料往往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第二个是自己编写,根据生活实际编写,资料上没有对策了,你就编好了,从政府该怎么做,行业该怎么做,财政上该怎么做,监督是不是缺位,法治法规是不是健全,体制是不是需要改革,从这几个角度一编就出来了,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平常的工作实际,就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的,因此我们从这几个方面答完全是可以取得高分的。

  最后一个就是后面的论证文章,这个很简单,开头第一段就是现象,就是提出问题,第二就是原因,第三段就是原因分析,第四段影响分析,第五段提出对策。就这么一个结构,天衣无缝,同学们考高分很简单,申论操作性可行的方法,因此我希望同学们照着我的方法去写,因为我认为老师这种方法经过实践不是误导同学们,而是给同学们指的是比较正确的道路。就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
[s:125][s:125]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7:15 |
6月20日


阅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仔细的分析阅读、理解、把握,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回答问题做好准备。
阅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道屏障,必须谨慎对待。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将事实上升为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分散的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阅读材料时,重点是理解材料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只有全面掌握材料的形式、范围和文体等,你才能准确理解命题者考察的思路,有效地把握住关键问题。否则,便会跑题,文不对题的现象在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屡见不鲜。
二、阅读材料的原则
申论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给资料的归纳总结的能力,然后概括主题,提出对策和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论述,这是申论考试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笔者提醒广大考生,申论所给资料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考官的考查意图,广大考试不要忽视这一点,一定要认真仔细阅读。提出如下建议供广大考试参阅:

1、选择性。试卷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多余的迷惑信息,如果你不能总体概括材料的真正含义,以及命题者的意思,而只是抓住“只言片语”,匆忙下笔,急于写作,往往就会陷入命题者设下的圈套,抓住芝麻,丢了西瓜,就很不值得了。
2、本质性。在拿到给定材料后,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快速的抓住材料的本质关键,找出给定材料的隐含信息,和命题者所要考察的本质意思,紧扣本质属性来拟题。
3、辩证性。在阅读中要注意把问题归类、归层;善于区分轻重缓急,善于捕捉材料之间的相同与区别之处;在阅读中要做到读懂、读深、读透。还要扩散自己的思维,列出几个可供自己选择的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完成。这也是非常实效的做法,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能使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三、阅读材料的技巧

1、透过现象看本质。考生不要被材料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你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这时你才能将事实上升为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考生一定要以避免在提出对策和可行性方案时犯就事论事的弊病。
2、运用扩展性思维,明确针对性。要使议论紧靠主题,阅读材料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3、概括主题要忠于原文。阅读材料后的第二步就是概括主题,认真阅读材料后,抓住了材料的实质问题,以及摸透了考官的意思,那么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把你自己的位置放准确了。首先在提出问题时,个人定位要准确;其次是善于在阅读材料时抓住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办法;再次是你提出的意见和办法要合情、合理、合法。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上三个问题是否能做的很到位,会直接反应到你阅读材料时是否抓住了材料的关键所在,是否摸透了考官的意图。如果说你前面的问题都做到位了,那么后面的论述就轻而易举了。你自然就会针对给定材料,集中论点展开你的论述。你胸中有数,胸有成竹,那么自然就会做到中心明确,言语通顺,逻辑严谨说服有力,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作者不详,如有看到,茄子备注)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7:15 |
补充21日的(作者不详)申论文体

申论是目前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必考内容,从申论的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分析,申论考试是一种以写作为主的答题方式,所以申论作答要求成为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但是目前围绕申论写作的众多辅导教材中,大多把这种体裁归结为一种议论文体,即议论文的写作,而有的则定性为评论写作,或具体的某一写作形式,如讲话稿、报告等。 由于申论写作和试卷阅判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所以写成何种文体就成为无数考生迫切渴望掌握的"秘笈"。虽然每年的试题不尽相同,但文体的确定对于考生应对申论写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那么这个文体是什么?笔者以为,把申论写作定性为公文写作是比较适合所给定资料的写作要求,而且从近几年的阅卷看,写成公文形式的申论作答成绩比较突出。把申论写作界定为公文文体的写作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现简述如下。
  一、申论的起源就是典型的公文文体。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人员选拔的一种能力测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次扬弃。 "申"即"申述"、"说明","论"就是阐述非同一般的观点。"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所以"申论"就是对某一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此进行论述和表明观点、意图。作为一种对人才的选拔方式,最早来源于汉代"对策"。"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试者通常把自己的见解和策见以密封的形式向帝王呈送,根据帝王的要求陈述各种政见,以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见解。对于这种文体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 》中,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这说明,对策要宣扬治国之道,精深于政治变化,符合时代要求,不能高谈阔论或浅薄虚假,这与申论的写作要求是一致的。从公文发展史来看,一些公文名篇的内容就是作者对治理国家所提出见解,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在中学课本中把它当作政论文,实际上,从标题的"疏"字中可以得知,这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向当时的唐太宗呈现的一则意见,属于公文的上行文。虽然提出了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进行论述,但重点是要求唐太宗"十思"。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文人的名作,多体现在治理国家的策见上,而这些策见就是典型的公文。现在的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述,其实类似于古代的对策,所以申论写作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文的写作要求和目的。
  二、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均为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既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又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需要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来化解存在的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解决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落实到行文上,通过制发公文的形式来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意见、办法,是必然的选择,作为政府部门决不能只提出问题或分析问题的原因,或者发一通牢骚。用制发公文的形式解决给定材料的必然选择对完成申论的作答要求有着深刻的启发性:选择正确的文种作为写作的标题;运用公文的结构安排布局;使用公文的语言组织词语、句式等。申论作答要求有的是对给定资料给予概括以供领导审阅,或是虚拟某一角色提出对策,或是确定范围进行论述作文,但无论哪种题型都应运用公文的写作思路来回答,这样回答能体现考生站在准公务员的位置思考问题,答题符合给定材料的要求,而且针对性强,务实性强,能证明你是否具备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所应具有的公文写作能力。从近几年的申论试题看,也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2003年的安全生产问题,2004年的汽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2006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07年的土地被征用问题等,都与政府职能相关,解决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解决的手段就是以出台相关的措施和办法为主,如果考生不能站在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位置考虑问题,不能以理性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意见,而是采用高考作文的思维方式作答,提出过于个性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一番议论,这能成为党政机关所需要的人才吗?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做法吗?怎么能答出好成绩呢?


  三、申论考试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完全一致。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与以往相比,对于申论给定资料的性质和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第一次使用了公文的主旨概念,第一次要求提出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来进行写作,这于公文的写作规律如出一辙,岳海翔先生在《公文写作教程》中提出,主旨是指文件中所表示的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等内容。公文以解决公务活动中的现实存在问题为已任,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要有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申论写作要求测查报考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公文写作要求的思路就是必须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固有规律,这说明二者写作要求也是一致的,揭示申论写作的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的一致性,目的在于只有按着大纲要求深刻理解公文写作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申论写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既然明确了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公文,就需要进一步来界定申论作答要求的各种题型到底符合公文种类中的哪一种,这样作答起来才能使写作思路更加明确,结构更加清晰,才能接近所给出的参考答案。根据2000年以来的申论作答要求,基本上属于三种题型。 第一概括或概述题,即用不超过规定字数概括或概述所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二提出对策题,即根据所要求的虚拟角色提出解决材料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对策或方案;第三作文题,给定范围或命题,围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论证。这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解题思路。
  一、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的询问。根据报告的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工作报告(综合性报告和专题性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等。根据历年的试题分析,概括或概述题应该属于报告中的情况报告,就是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向领导或上级汇报,概括要求精练扼要,概述要求详细具体,这从历年的试题可以得到有力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1年的申论第一试题: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2004年的申论第一试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000字。2006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7年申论第一试题: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分析这些试题要求会发现,前三年只是简单提出对给定资料进行概括,包括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影响的概括等;2004年要求的是概述,字数较多,而且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最近两年的概述题明确提出供领导审阅或参阅的写作要求,这是明显的要求写成供领导了解情况的报告,实际上,从作答要求看,无论是否提出供领导审阅,都应写成报告结构形式。即先用最精练的一两句话概括材料的性质和内容,然后围绕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分成几个相关的段落或方面,给予简单明了但又内容全面的说明。报告写作的特点是陈述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考生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对材料的内容给予条理性的表达和说明,不能加入过多主观的认识和感慨。许多考生由于不了解概括或概述的文体要求,结果写成了议论的段落,对材料中问题大发议论;或者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用墨过多,其他问题一概不提;或者一逗到底,不分层次和条理,混杂在一起说明。这种不符合报告要求的写作方式必然导致分数过低,成绩不理想。写成报告的形式,还包括对材料中特点的概括、原因的分析、做法的目的和意义等几种变异形式。把概述或概括写成报告形式,可以提高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水平,可以培养考生用齐全的逻辑思维反映材料所给的内容,可以让考生运用语言表达时更加简练浓缩而又不失条理和层次,所以界定为报告文种是为考生提供了该试题类型的写作思维规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方案。
  计划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预先做出的安排,方案属于计划的一种,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综合性和科学性。方案的写作结构遵循计划写作的三要素,即目标、措施和步骤。通过分析历年有关提出对策题的作答要求,采用方案的写作结构是完全可行的。2000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01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2003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2007年申论第四试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这些试题有的要求制定对策建议,有的要求制定检查内容,有的要求制定处理意见,有的明确提出制定方案,其实无论哪种要求,再仔细研究其中的具体内容会发现都是方案的写作要求。2005年和2006年关于提出对策的试题变成了不定项选择题,即从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中找出与材料中不一致的选项并说明原因,这是提出对策试题的变异形式,只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考生对此进行辨别,这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不仅要能提出对策,还要对给出的对策进行选择,找出不符合要求的对策。
  运用方案的写作思路解答该试题的类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善于把握给定的虚拟角色,对策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对策试题一般给定了考生的虚拟位置或角色,这就限制了考生决不能站在一个应试者的身份作答,否则提出的对策就容易脱离材料实际,掺杂过多个人看法,导致解决问题的对策不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制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应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具体问题。方案的写作思路启发考生要针对材料提出解决措施,解决问题要从诸多方面考虑并且目标确定,不能过于分散和琐碎。二是不能省略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因。制定方案要说明制定依据和目的,提出对策时,也应先简要提出问题和分析原因,即作答该试题时,开头要简单说明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危害性并解释原因,然后过渡到对策的措施上。一些考生作答该题时,没有过渡,开始就是具体的措施,这是不符合作答要求的,应当引起注意。三是突出措施,条理分明。制定方案,措施是关键,必须对完成任务提出具体的落实要求,并且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从制度上、财力上、思想上、组织上给予保障落实。具体到对策的作答,就是要求考生紧扣材料,主体部分突出具体的措施,有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要求,提出解决的对策应采用分条的形式,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避免交叉重复,这样才是答题的正确要求。有些考生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回答过于简单,而且缺少步骤;有的考生列出的措施多达十几条,过于琐碎;有的脱离材料实际,凭主观想法回答,这些都是提出对策的大忌。


  三、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意见具有行文方向的灵活性,即包括上行的意见,也包括下行的意见或者平行的意见,从申论最后给定的作文试题看,应该属于上行文的意见,即作为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性意见。就申论给定的材料分析,就是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阅读理解,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处理方法,这种判断可以从历年的试题得到充分的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2001年的申论第三试题: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2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2004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要求: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500字。2005年申论第三试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6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2007年申论第五试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与800字。前三年的试题作答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写作的体裁限制不严格,但自2004年以后,就变成了命题作文,从写作要求看,只有写成意见才是最为恰当的。2004年的试题给出的是要写成报告,但从要求看,应该用意见才是合适的。明确用意见写作思路作文,而不能写成单纯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都与行政机关的职能密切相关,是国家公务人员必须处理的公共事务,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的候选人,应该针对材料问题进行思考,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即明确问题的性质和危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办法,并进行充分的论述和解释,体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对解决问题的观点作出具体细致的安排,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畅,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符合解决问题的实际,才能检验候选人是否具备适应该工作岗位的写作潜力。


  用意见的写作思路作文,既是公务员岗位的选择,也是公务员能力的体现,更是工作的需要,是对准公务员写作水平的能力测验,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目的。如果写成议论文,只能说明对材料的问题认识深刻,分析透彻,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导致了写作中心的偏移,而且由于采用了过多的说理成分和实例说明,只是强调了“为什么”,没有突出“怎么办”,这不是公务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式,也不符合行政机关解决问题的正常途径,所以,确定意见的作文思路是论述题的正确选择。
  界定申论写作的文体,是为申论的写作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维方式,是为申论写作探索出一条基本的规律,只要紧扣材料,灵活运用,把握核心要求,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7:20 |
!!!!!!!!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7:22 |

因为有一星期来不成,提前补充

补充22日的(作者不详)



提出对策考核的核心能力是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依据个人的知识、阅历,对问题各抒己见,提出对策,对策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必须注意的是,要提出切实可行又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就必须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提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产生问题的“原因”才是提出对策的“金钥匙”。
    提出对策的注意事项
    (一)必须具有针对性
    所谓对策的针对性,是指考生提出的对策必须是依据材料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且提出的方案表述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二)必须具有可行性
    所谓对策的可行性是指提出的对策必须是可操作的。因为制定方案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来却无法操作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下面对可行性作一具体分析:
    第一、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解决、落实你提出的对策。
    第二、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方法。
    第三、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不要模糊不清、脱离实际,如果你在提出对策时忽略主观、客观条件对它的影响和制约,方案极易失去可行性。
    第四、择优选择。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案,要选择效果最好的;一些方案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要选择最为可行、成本最低的。
   (三)必须合情、合理、合法
    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的主旨是明确的,是非标准也一定非常清楚,或者经过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考生制定的对策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出现存在争议或尚未有定论的材料,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四)符合“虚拟身份”
    申论考试经常会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虚拟身分”来提出对策,这时,考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明确你是站在哪个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位置上来进行决策的,然后才有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否则面面具到,反而解决不好问题,也不符合考生要求。
提出对策的答题方法
    一、第一步——分析原因、标本兼治
    (一)分析原因
    要提出切实可行又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就必须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提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逐一提出对策。
    (二)构成原因的要素
    在申论考试中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是分析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然后针对各种原因,标本兼治,提出方案。那么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考虑引发问题产生的原因呢?也就是说,原因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
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要素:人;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利益;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当然引发一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包括这里列出的全部要素,也可能包括其中的几个要求,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第二步——对症下药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的构成要素也清晰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一个原因“对症下药”了。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良策呢?针对构成原因的各个要素,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由“人”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奖励、惩罚措施;职能部门决策、执行、监管问题;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人才问题;领导人问题;人的能力问题;做事方法问题;宣传、教育问题等等。
    2.由“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补充制定;内容正确、完备;可执行;进行和加大宣传、教育等等。
    3.由“经济利益”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问题;改进、完善取得经济利益的方式、方法;保证安全、人的问题等等。
    4.由“科学技术”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加快、提高科技研发;科学与实际情况结合;人的问题等等。
    5.由“宣传、教育”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通过媒体和各职能部门扩大宣传、落实等等。
    事物的表现形式各异,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变化多端,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较笼统地总结了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较正常、规范、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应该考虑的方面。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考生在此基础上应发散思维,具体分析,提炼对策。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7:59 |
在理
学习了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8:06 |
精辟。。。
我什么时候能考虑这么深刻阿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8:28 |
楼主很有才,占位等你的后续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8:33 |
我也占个位。等看精彩内容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8:40 |
学习了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8:43 |
还是要谢下楼主~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8:48 |
恩,我是 来学习的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9:19 |
我来支持下

咋就刚好赶上13楼
     
[wmv=1]http://wapboy.net/mobi/upload/month_0804/77yIVmFlLeiuuA==_ikzzLPOmXJQ0.mp3[/wmv]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09:53 |

6月23日

补充6月23日


在申论的作答要求中,并无具体与阅读理解相关的试题,但是申论给定材料的特殊性,要求应试者必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答成绩的优劣,所以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是做好其他的基础。
  根据材料内容的多少和应试者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完全规定阅读多少遍是很难的,但是,为了材料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至少应在两遍以上。
  一、通读,“点”“点”相联
  通读就是第一次接触材料,要求应试者逐字阅读整个材料,每阅读一个自然段,都会在应试者头脑中形成一个小“点”,这个“点”就是文字的表面涵义,随着阅读的段落越来越多,印在头脑当中的“点”也会越来越多,当阅读完整个材料时,头脑中的“点”就会自动的串连,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这些材料中包含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这些材料之间大概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整体上得出一个是有关哪方面问题的材料。这是第一次通读的方法。
  通读的技巧:第一,阅读速度要适当快。申论阅读材料的速度一般应高于正常的说话速度,否则,连接性不强,影响后面的程序;第二,要边阅读边寻找“闪光点”,就是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应该是材料中关键的词或句子。第三,眼、脑、手并用。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是眼的视觉反映,然后投射到大脑中,形成一个印记,在完成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学会利用手中的笔,不停的进行圈点,就是把留在大脑中印象较深的词语或句子用笔勾画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相当短暂的过程。
  通读的过程是一个感性和理性交替的过程。首先是感性过程,这是由于申论给出的文字材料一般采用了描述式的语言,或者是叙述性的表达,这种语言形式会给应试者留下直接感性的印象。但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就是在阅读完感性材料的之后,留在头脑中,往往只是一个概念,一个事件的名称,一个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这是因为大脑具有极大的过滤作用,它往往能把那些生动的故事或事件凝聚成一个高度集中的词语形式,这与人们认识实践的过程是一致的。
  2003年审计署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缘于新疆的一次扶贫资金调查。2002年10月,新疆自治区监察厅、扶贫办、计委、财政厅、审计厅、农行自治区分行联合组成扶贫资金检查组,对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等地区的8县1市1998年至2001年的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和回收、1998年至2000年三项扶贫资金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山东省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不执行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8县1市2001年前被挤占挪用扶贫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目前能收回的仅有30%。(2005年申论材料节选)
  该段传达的信息很多,包括审计署、新疆扶贫资金调查、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和回收、山东省援助资金使用调查等。但是,经过过滤,在头脑中印象最理性的是:审计署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


  二、复读,由“点”到“面”。
  第一遍阅读,很难完全弄清楚材料的性质,尤其是整个材料的脉络关系还不可能清晰,这就需要再次阅读,即复读。复读的过程就是趁着刚才阅读形成的对整个材料的大致轮廓,再阅读一遍,印证与自己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和反映的内容是否一致,是否隐含着第一遍没有明白的含义。第二次的阅读非常重要,应试者应该通过第二遍的阅读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复读就要正确把握每个段落的主要关键信息,哪些段落之间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从而最终得出给出的材料是针对社会上哪种现象或问题的叙述。
  复读的方法:
  第一画圈标注法。就是把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在复读中用笔给予画出,以过滤掉与关键信息无关的内容,进一步缩小材料的范围。给出的每段材料,许多都有主旨句或关键词,是对整个段落内容的概括。画圈标注就是把主要的关键信息画出来。如
  日本厚生省统计,目前日本市面上销售的药物中有65种含有PPA。日本媒体迅速向社会公布了这些药物的名称,提醒公众选择药物注意安全。日本厚生省表示,虽然美国已开始回收含PPA成分的药物,但日本暂不采取类似行动。因为在美国PPA被广泛用于减肥药,在日本只允许用于感冒药,而服用此类药物引发脑溢血的概率极低(仅有一例)。不过日本许多感冒患者却无视政府的表态,坚决拒服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药。(2001年的申论材料中第五自然段)
  通过复读我们可以找到这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是日本对含有PPA药物的反映,段落中有些句子把日本政府的态度给予了准确的定位:日本暂不采取类似行动即不收回含有PPA成分的药物。
  第二总结归纳法。针对没有可以直接圈注的主旨句或关键词,需要应试者在复读过程中进行总结和归纳,与第一种方法相比,总结归纳有一定的难度,近两年的考试试卷,一些应试者由于缺乏总结和概括,导致在答题中漏掉了不应该漏掉的内容,影响了成绩。如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它的政府就代表一种有组织的力量。而在突发事件中,有组织力量比无序的民众更能有效的抑制突发公共事件的蔓延。所以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应当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平常有没有正常的官员晋升机制,能不能把最有能力的干部放在岗位上,在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就一目了然。如果提升没有能力的干部,政府遇到突发公共事件,肯定要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都是平常选出来的精兵强将,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这些官员都能够合情合理、冷静、科学的处理。(2006年的申论材料节选)
  该段的关键的句子是明显的,即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应当起到主导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个意思在复读中需要进行总结和归纳,就是第二段的内容,字面含义谈官员的晋升机制,认为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还包含着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为什么会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除了其他因素外,这里主要包含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足。


  复读的技巧:
  第一,注重材料前面的引言或概说。有的申论材料在正式内容出现之前,总有一些简要的说明或引言,以说明该材料出现的背景或性质,这些内容应试者必须高度重视。如2006年的申论材料,虽然很多、很杂,但是,部长访谈之前主持人的引言已经透露出了该访谈的性质和内容范围,有助于把握该材料的主题思想。
  第二,把握整个材料的内涵。复读是在第一次通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复读结束后,必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该材料是针对社会哪一个热点问题给出的,材料中对此是怎样说明的,哪些介绍的详细,哪些介绍的简单,围绕这个问题是从哪几个方面谈的,各自之间的观点是什么关系,这些都应该在复读中完成。
  如2004年的申论材料,内容比较复杂,字数比较多,近4000字,而且该材料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个是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在复读中要完成的任务是哪些段落是属于介绍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哪些是介绍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的。第一次阅读是不可能完成该项任务的。通过复读,我们可以进行大致的分类: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这七个段落是与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关;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四段落是分析介绍我国各个大中城市的道路拥挤问题,包括现象、原因和基本的对策等。
  把握材料的主题,还要注意表层和本质的关系,有的材料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只能理解它的表层涵义,而更深的本质关系需要复读过程中才能了解。如2000年的申论材料,初次阅读感到是在介绍红星新村居民H因噪音导致病重与某印刷厂的关系纠纷,包括印刷厂与居民的关系,印刷厂与环保局的关系,环保局与法院的关系,法院与居民的关系等,有点混乱,再次阅读就会发现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本质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所以把握材料的主题与涵义,需要复读才能完成。
  第三,学会把段落归类。就是在理解整体涵义的基础上,在复读的过程中能把属于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分类,即发现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就是材料之间是并列存在的,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如2002年的申论材料主要反映了网络的利弊观,即网络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属于并列关系;2004年的申论材料从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个是城市交通面临的拥挤问题,这些虽有联系但是仍然属于两种并列关系。
  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就是材料之间大致呈现一种先后关系,或者因果关系。如2004的申论材料中,有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关于这个的材料统属一个大类,但是这些材料又构成了一个纵向关系:城市拥挤的现象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解决的措施又哪些,彼此之间构成了递进的纵向关系;又如2006年的申论材料,在引言中主持人就谈到了访谈的内容,即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了哪些危害,怎样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彼此之间是一种先后的纵向关系。


  三、跳读、精读,完善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命运,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复读还不能弄清材料的本质涵义,那么,就有必要再读或者精读一遍,称为跳读、精读,就是把你认为相关的材料相联起来阅读,再相联的阅读过程中找出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一个是次要的,不同材料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在复读过程中形成的归类和总结部分各有什么特点,围绕作答要求进行细致的阅读,跳读或精读相对与前两次应该是高效而快捷的,通过跳读或精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利用自己语言和思维能够表达清晰的概述,至此才算完成了阅读的过程。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10:04 |
每日整理
记得持之以恒哦
加油
共勉
退役申论帮帮团不合格老帮宝跟你一起学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10:04 |
精辟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10:08 |

回 15楼(一之犀鸟) 的帖子

6月24日的

弄清申论试题三个区别
程寿煌
申论考试,有的考生从考场出来与别的考生对答案,感到与别人相差无几,可是分数出来却相差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申论试题的概括主要内容与概括主要问题,提出方案与提出对策,对策题与论述题的区别弄清楚。考生要想考出申论好成绩,必须首先把这三个区别弄清楚。

一、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的区别

国考申论考试的概括题,2000年是“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问题”,2001年是“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有的考生提出:“概括主要内容”与“概括主要问题”有什么不同。从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的基本含义,就可以看出两者有不同的地方。

概括主要内容,是从宏观上概括出申论给定资料里“有什么东西”,注重给定资料里“有什么”,要求将“有什么”表达得简要、准确、全面。主要内容的意思,就是申论给定资料的主体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

概括主要问题,是申论给定资料所反映事实的“秩序不当”、“逻辑不强”、“结构失调”,让人明白“什么该有的没有”、“什么该多的没多”、“什么该做的没做”。主要问题的意思,就是申论给定资料中有待回答、解决、明白的事。

简言之,概括主要内容,就是理解给定资料的文意,归纳主旨,提炼中心;概括主要问题,就是疏理给定资料谈到的问题,理清关系,寻找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总之,从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的基本含义就显而易见,两者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切勿把两者混淆。

二、方案与对策的区别

国考申论考试的对策题,2000年是“提出解决给定资料反映问题的方案”,2002年是“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有的考生询问:如何区别“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从多方面来区别方案与对策。

1、从定义上看,方案是在应急状态下提出供领导选择对事情处理作出的多种计划安排;对策是针对特定社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

2、从虚实上看,方案务虚,进行预测性安排;对策务实,进行针对性安排。

3、从选择上看,各套方案互相独立,具有可选择性;各项对策相互配合成套,没有选择性。

4、从方法上看,方案是从多种条件解决正在变化中的问题,是应急处理;对策是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是多管齐下。

5、从运行上看,方案只在本部门内领导和分管人员之间运行,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应用文;对策既可以在本部门内领导和分管人员之间运行,又可以作为个人意见公开发表在报刊上。

6、从执行上看,方案的执行部门只有一个;对策的执行部门可以是多个。

7、从结果上看,方案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具有变化性;对策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考生如果能理解熟记以上几点,就可以把方案与对策区别开来。

三、对策题与论述题的区别

国考申论考试,2002年的对策题是“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论述题是“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有的考生问:是不是把对策题的答案搬到论述题“解决问题”部分,再写详细一些就可以了?不能把对策题的答案搬到论述题里去,因为两者有区别。

一是出发点不同。对策题是站在组织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考生虚拟的身份比较自由,可以选择熟悉的相关职能部门,从公务员的角度出发提出办法。论述题是从特定身份出发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考生虚拟的身份很严格,必须从特定部门,特别是领导人的角度出发来论述问题。

二是要求不同。对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不阐述理论,不需要说明原因,不需要强调重点,以务实的方式出现,直接地简要地介绍对策就可以了。论述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当有一定的理论支持,既务虚又务实,把理论和事实完美地结合起来,力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三是表现形式不同。对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常用“主管部门干什么”、“协管部门一干什么”、“协管部门二干什么”、“协管部门三干什么”、“新闻宣传部门干什么”,由主到次的方式来排列。论述题的论证过程,常用先务虚后务实,先抽象后形象,先主体后客体等方式来进行,句子和词语的顺序严格按照从重要到次要的内在规律排列。

考生应当明确,对策题与论述题有明显区别,把对策题的答案照搬到论述题里去是不行的。

  

综上所述,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方案与对策、对策题与论述题有明显区别。对于考生来说,弄清楚申论试题这三个区别是十分重要的。以对策题与论述题的区别为例,曾有相关专家学者作过分析:这可能是确定考生成绩上得了上不了一个档次的问题,至少起着15分的作用;把对策题与论述题区别搞清楚了,就可能多得10分左右;没搞清楚,将对策题的答案搬到论述题的文章里,很可能少得10分以上。考生如果备考时能把申论试题这三个区别搞清楚,考试时又能审准题,答准题,就能大大地提高申论考试成绩。

  
二OO八年八月二日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10:13 |
6月18日
行测版经常见到一种说话
“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今天学习的收获是——角度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9-6-18 10:21 |
我也来加入,好好学,申论是我永远的痛,买次都只少了它的一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管理规定|隐私条款|手机版|求职指南网 ( 京ICP备110408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760 )

Powered by Discuz! , 24-3-29 08:01 , 0.02384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侵权删帖、投诉申诉

© 2005-2022求知智囊 联系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