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使用微信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6|回复: 8
收起左侧

它山之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9-26 12:41 |
你觉得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在哪里?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5-9-27 19:45 |
                   人民日报评论员: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5-10-8 18:03 |
人民日报评论员:
巩固基础,破解难题靠发展——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是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基础牢,全局稳;底气足,信心增。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回稳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稳中求进仍要付出很大努力。千难万难,找对办法就不难。越是在爬坡过坎的关口,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难题,遵循发展规律,打基础、增底气,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上。
  巩固基础,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到发展意识不淡化、发展干劲不懈怠、发展势头不减弱。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根源恰恰在于盲目追求速度的旧思维、老路径。只有顺应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让改革提供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让创新成为点燃发展的新引擎,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的发展新路,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巩固基础,就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在强大的实体经济。企业好,经济就好,政府有税收、居民有就业、金融有依托、社会有保障。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这是中央政治局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做出的重大论断。无论是发展政策还是改革举措,都要着眼于让企业家提振信心、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努力培育出更多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优秀企业,促进实体经济不断壮大,打牢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
  巩固基础,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抓民生就是抓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要积极引导民生需求,稳定和逐步扩大消费,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要高度重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格外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雪中送炭办好实事,解决难题取信于民,让全体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的共享、支持和参与,是推进发展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根基。
整体结构:题目: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引入观点,理论上阐述观点;
                   第二段:从背景阐述为什么,论证观点;
                   第三——五段:层层递进从怎么做的角度,对论点进行阐述。
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一段:阐述发展与巩固基础的关系,说明提出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符合当前经济工作实际。文章接下来的论述是有价值的。
第二段:此段可理解为对上一段的展开。第一句总括巩固基础,增强底气的作用;第二句说明当前缺乏稳,信心不足,;第三句需要稳,但仍有困难。第四句说困难时能找方法解决的。第五句说明找方法的原则,回扣主体。(此段没有具体说难题是哪些,而是用高度概括语言说,经济下行压力大,一些企怎么样等等的大方向的问题。其次,不是把问题放出来就算了,说问题是为了说明我们能够解决问题,有办法有能力解决。为下面分说具体怎么解决做下铺垫。(即作用+问题+可解决+大方法)
第三段——第五段:要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目的,层层深入;具体段内结构:第三段,一句表明观点(紧扣大环境),具体抓住发展,如何抓,问题在哪里,必须发展,用只有才的句式,强调发展的意义。第四段说明发展的重点,阐明实体经济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大方向怎么做,并对这种做法的正确性进行论述。下一个层层的具体做法及意义(怎么做的层面维度有有很多层,可以层层推进,使得对策措施不生硬)。第五段:阐述观点,怎么做,从三个方面并列展开。(段内论证也是和大作文论证一样,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证,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论证,但都必须把握一点,就是要对提出的观点进行阐述,可以结合实际,大背景进项解释,如必要性,重要性,理论性,你对这个观点是怎么理解的)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5-10-12 19:13 |
当干部与写文章
       官员写作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说为官就不要为文,有借权发稿之嫌;有人说这是私心重的表现,既要官位又要虚名;有人说言 论 自 由,不管谁有话都可说、有才尽可发挥。其实官员写作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但现在有,自古就有。唐宋八大家,哪个不是官员?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
    一个官员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因为,文章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常说创作来自生活,官员的工作和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生活。这生活自然应该有所反映。允许作家去虚构乱编官场小说,为什么不许官员说出他自身真实的感受?说出来至少可以推进工作,活跃思想,繁荣文化。这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贡献。相反,有的官员无思想不会写,有的怕招忌不敢写,有的虽写了但不合文章的美感,这都是一种遗憾。一个好的官员,如果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真的想为社会、为百姓干一点事;真的想探寻真理,研究规律,那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不可想象,毛泽东只批文件而不写文章。可惜,现在的官员只会写批示而不会写文章的为数不少。
    写什么?当然应该写自己工作生活的所感所悟。这考验官员的两个能力。一是政治思考力,二是艺术表达力。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毛泽东那些大气、深刻又幽默的文章,都是文随事出,情随理现,自自然然。现在的问题是官员中不会写、不敢写的不写;而爱写的人中又有一部分重形式而无内容,无思想。有的哗众取宠,只顾给自己造势,不管读者的感受。比如用诗歌体作工作报告、搞新闻发布,写口号式文章之类。这就坏了官员写作的名声,招来更多的仇官心理。官坛之文坛,浮云神马常乱人眼,干瘪教条又使人生厌。
    官员写作也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首先要肯定,为官又为文是对的,以文辅政有何不好。诸葛亮、魏征、范仲淹都相当于当时的国家级行政首长,他们的文章直接议政,影响到当时的政策,又为后人留下了永远的思想财富。存在决定意识,实践出思想。只有他们那种特殊的庙堂之位,职责所在,忧国之心才可能出这样的好文章,只“文”而不“官”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今天的干部倒是应该充分利用为官实践和高位思考这份人民赋予的特殊资源,为社会留一点好文章,也是给纳税人一份答卷。
     诚盼官坛重抖擞,不拘一格出文章。
整体结构
第一段:引入话题,提出观点;
第二段:论证A与B的关系;(为什么)
第三段:如何平衡A与B;(是什么)
第四段:怎么做;
第五段:期望,重申观点。
学习a与B的文章怎么理顺思路
值得学习的地方:
题目:当干部与写文章;想到了红利和红线
第一段:1、结构:事实+举例阐述(正反)+表明自己观点;2、语言:什么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其实引入观点。
第二段:1、结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并举例论证观点。2、语言:反问引入观点;正面例子反面论证;
第三段:1、结构:观点+正反论证;2、语言:善于引用典故事实,并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
第四段:1、结构:观点+做法(即提高认识);举例论述;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5-10-14 16:02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体味人生“上止正”

一位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晚辈追问怎样才能让人生行稳致远,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说了三个字:上、止、正。这三个字,形如玩文字游戏,细味之下,却颇富哲理。
  “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始终如一地执着追求。俗话说得好,“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从呱呱坠地起,每个人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后天努力不一样,便有了好差、先后、强弱的差别。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人生只有不断超越,才能行稳致远,只有不断历练,才能愈发成熟。上进的关键在于实干,一切美好都源自踏踏实实的奋斗,精进不休,发愤图强,生命的充实、人生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知止意味着心中有度,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把握不好度,健康会在大吃大喝中受损,名节也会因贪占侵吞而受辱。知止也意味着心中有界与戒,哪些朋友不能交,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不能拿,都要讲纪律、有分寸。朱熹有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止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守住道德底线,不越法律红线,便可以筑牢成功的围堰。知止的关键在于清醒,意念清醒才能克制私欲、从不逾矩,志向清晰才会志之所驱、不受干扰。
  “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对居官从政而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比什么都重要。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上进、知止、守正,代表着人生的起点、拐点和支点,起点要高,拐点要慎,支点要牢,三者互为砥柱,互为护佑,一环环紧扣起来,人生画卷展现的才会是绚丽图画,而不是污淖或者凌乱。如果把人生看成一辆驶向未来的列车,“上”好比油门,加油提速完全由自己来控制;“止”好比刹车,危险时刻如不当机立断、紧急制动,结果就会车毁人亡;“正”好比方向盘,牢牢把好行驶方向,保持不脱轨、不跑偏,才能快速而又平稳地抵达梦想彼岸。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保尔·柯察金的人生之问,让一代又一代人思考。现实中,“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有人在。年轻人上学怕苦、工作怕累,些小困难都扛不住,上进心长满荒草,梦想难免沦为侈谈。一些人退而不休、走而不放,利用各种关系干预插手原地区、原部门的工作,如能当止则止,怎会腐化堕落?落马官员忏悔自己的堕落过程,常自言被亲情压倒原则、欲望淹没党性、私利泯灭正气,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走正道?人生没有涂改液,不可能推倒重来,该怎么设计自己的人生路,马虎不得,随意不得。
  “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人生之题言人人殊,但体味好“上止正”,必定受益无穷。
整体结构:
第一段:引入话题;
第二——四段:论述是什么;
第五段:过度段,总结上文,引入下文;
第六段:为什么;
第七段:总结全文,结束。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一段:1、结构:通过第三者口吻话题+作者对话题的观点;2、语言:
第二段:1、结构:观点+论证(引用论证+阐述,正反论证)+怎么做;2、语言:“地不耕作,在肥沃也长不出果实”;
第三段:1、结构:观点+阐述(从四个层面对知止进行了阐述);2、语言:知止意味着.....,反面,把握不好;意味着....;
第四段:1、结构:观点+论述(引用论证,事实论证)+怎么做;2、语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凛然;正义昭彰;
第五段:过度,总结上文,引入下文;2、语言:起点;拐点;支点;比喻论证。
第六段:1、结构:引入论题+问题+观点;2、语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如果...有怎会?
第七段:1、结构:引用名言,总结全文;2、语言:“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人生之题言人人殊,但....必定....。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5-10-20 18:49 |
秸秆禁烧, 少一些“城市思维”(人民时评)

  秋意渐浓,忧虑空气质量的时间窗口又开启了。据环保部18日通报,近两周在20个省份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点862个,比去年同期增长6.68%。这一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反映出严峻的污染防控形势,也让秸秆焚烧问题再度进入公共议程。
  秸秆焚烧绝非新话题。无论政府机构、专业人士,还是媒体、公众,对其危害性以及治理难度,都已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近年来,“禁烧令”的执行与督查越发严格,农民私烧秸秆会被罚款甚至拘留。秋收时节,一些基层干部在田埂上安营扎寨,昼夜严防死守。另一方面,国家围绕税收、补贴、电价等陆续出台优惠措施,各级财政不断增加投入,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堵”“疏”结合,为何依然难阻农民点一把火?
  说到底,还是个“利”字。过去,作为重要燃料,农作物秸秆是舍不得扔的宝贝。如今,农村逐步“电气化”,秸秆失去用武之地,从资源变身“垃圾”。“付之一炬”,既省力也能提升土壤肥力,可谓最便捷、利益最大化的处理方式。
  站在农民兄弟的角度,现实中的不少政策支持、优惠措施、先进技术,更多还只是“看上去很美”。在农村劳动力净流出、农村逐步空心化的当下,种地不易,净收益本身就不高,如果一亩地还得额外花费成本去履行环保责任,确乎难以接受。难怪,当有干部发出“为什么一亩补贴20元你还烧”的疑问时,农民的回答令人深思:“我再给你20元,你把秸秆给我运出去行吗?”
  有研究表明,秸秆焚烧对雾霾的“贡献率”约4%,在特定时段,大规模集中焚烧秸秆是生成雾霾的重要因素。同在一片蓝天下,城市居民渴望清洁空气,因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亟待治理。但同时,农村群众也需要生存和发展,他们的利益也应得到重视。然而,目前处理秸秆的实际成本,很大一部分还是要由农民自己去承担。因此,破解秸秆禁烧难题,理应带入这样的城乡二元语境。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焚烧秸秆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解决它,也应将其置于农村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中,需要保有过程意识,不能延用“城市思维”“工业思维”,否则便不公平。比方说,城市人丢垃圾只需要找到垃圾桶就可以,因为背后有着庞大而成熟的垃圾运输、分拣、处理系统在支撑。但当农村人处理秸秆时,类似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却存在短板。
  从这个意义出发,治理焚烧秸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禁了之”无法治本,必须正视利益差别。多从技术、补贴上做文章,有步骤地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是不是比强制命令更有效?如果秸秆焚烧一时难以禁绝,结合天气情况有组织地分批焚烧,是不是可以暂时缓解雾霾之困?真正理解农民群众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解决,才是破解秸秆禁烧窘境的正确之道。
  小小秸秆,映照着大问题。古人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今天,随着社会利益主体日渐多元,有些做法,在“利民”与“厉民”之间,已经难言泾渭分明。正因此,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不论看起来多小,都是对治理智慧与能力的检验。
整体结构:
第一段:现象,引入话题;
第二段:针对上述现象已有认识和已采取的措施,为下文说明为什么做铺垫;
第三—四段:造成现象的原因,大环境,具体实际困难;
第五段:现象的对城乡的影响,引入矛盾;
第六段:提出解决思路;
第七段:具体怎么落实;
第八段:以小见大,提出对治理工作的要求。
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思维,学会辩证看待,平衡利弊,逐步推进,重视过程,防止一言蔽之;
二、开头用现象引入话题;用疑问是结尾引入原因;原因的书写从大背景到具体,层层深入;对比说明,引入矛盾;
三、结尾以小见大,升华主题;
四、语言:....问题再次进入公共议题;....绝非新话题;无论...还是....;“堵”、“疏”结合为何依然难解?;说到底,还是...+论证;过去...、如今......;难怪,当有干部发出“为什么一亩补助20元你还烧”的疑问时,农民的回答令人深思:“我再给你20元,你把秸秆给我运出去行吗?”;有研究表明:“贡献率”;A但同时B;“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城市思维,工业思维;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5-10-23 16:04 |
人民网评:对公务员差旅费提高不必过分猜忌

      财政部近日发布通知,从明年1月1日开始,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住宿费将执行新标准,部级官员在北京、上海两地的住宿费标准最高为1100元,较原标准提高300元;其他省份住宿费标准则为800元或900元。司局级干部和处级及以下干部的住宿费标准也根据城市不同,有不同程度的上调。
  消息一出,网友就纷纷吐槽:这标准又高了,做官太“舒服”了。这些吐槽,大多出于情绪化认知。许多人对公务员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负面猜想”阶段,只要涉及到钱的问题,立即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四风或腐败联想。网友有正当的表达和质疑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并不能适用不讲原则、不顾事实地盲目猜忌。不正视客观现实,为了反对而反对、一味地怀疑,只会让观点滑向偏激的泥淖。
  经常出差的人很容易知道,按照原有每日三五百元的报销标准,在许多大城市勉强能够入住个偏远地方的三星级酒店,如果赶上旅游旺季,可能只有住快捷酒店的份,这难以保证公务出差人员的安全及工作时效,会影响到公务办事的效率。
  在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的大环境下,差旅费时隔两年再度调整,显然不会是一种“助长公务人员奢靡享受”的政策,而是立足客观现实符合工作需要的合理改善。一方面,两年来城市物价、房价已经有所提高。尤其是,2014年年初正值八项规定刹风整纪最严的时候,大多数酒店因为客户减少而纷纷降星降价销售客房,差旅费标准有所降低。如今酒店行业大多已经度过了经营上的寒冬,价格多有回调。因此,差率费标准适当上浮,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上调差旅费并不等于违背八项规定或者其他党纪党规,无论是差旅费还是其他党风廉政建设内容,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理应实事求是。如今的正风肃纪重在解决实际作风问题,而并非要过分不合理地压低公职人员的办公条件和生活待遇。如果寄希望于把制度标准压到最低,逼迫官员在绝对清苦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这同样不切实际。公职人员也是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有个安全舒适的合理工作环境。既让马儿吃草,又要马儿快跑,就真的一定好吗?
  或许,一些“为官不为”的因素也不得不考虑。干部差旅住宿费标准低,曾出现一些人以差旅费报销标准太低为由,该出的差不出了,该下基层调研的不下了。这并不是说干部吃不了苦,而是明摆着让干实事的人受累又受委屈,又怎么会是合理的制度?怎么可能推动工作开展?因而,此次提高差旅住宿标准,合理改善干部出差的住宿条件,是更好地开展工作、服务群众的一个必要保障。
  对政府机关而言,此番舆论波澜,也是一个反思和提高工作水平的契机。对于社会质疑,需要用更加公开透明的机制,确保官员差旅报销的每一笔账、每一分钱都花得明白、花得值得,杜绝四风和腐败问题。同时也要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用更高质量的服务回馈百姓,提高公众对公职人员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整体结构:
第一段:现象;
第二段:公众对上诉现象的看法+作者对公众看法的观点;
第三——六段:论述上调差旅标准的合理性(出差工作实际,当前大环境,就八项规定和党纪党规方面,公务人员个人)
第七段:面对公众的质疑我们改怎么做;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网评涉及的内容:1、时间,2、不同的声音是什么;3、你观点是什么;4、为什么有这种观点;5、怎么对待这种观点;
二、为什么可以从实际,大环境,自身不同觉得来谈。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5-10-25 20:03 |
还在坚持呀,加油哦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6-1-5 21:41 |
好,顶琪.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管理规定|隐私条款|手机版|求职指南网 ( 京ICP备110408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760 )

Powered by Discuz! , 24-3-28 18:07 , 0.01697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侵权删帖、投诉申诉

© 2005-2022求知智囊 联系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