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使用微信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aoxuxin
收起左侧

山东省公务员乡镇——新农村之资料汇集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07-4-2 12:17 |
衷心感谢版主!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2 20:13 |
太好了!感谢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3 14:07 |
感谢楼主啊,辛苦了!!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3 16:10 |
不错!!!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3 16:30 |
太感谢了,正是我所找的,就是上面,可是那么长时间我竟然没看见!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3 20:21 |
好厉害呀版主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3 20:48 |
我想乡镇今年就考这个了,谢谢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4 12:47 |
楼主...你太好拉..........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4 14:29 |
henhao  ,xiexiele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4 15:29 |
thanks!!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4 15:49 |
感激  啊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4 23:23 |
好感激你呀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4 23:53 |
很好
满足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5 08:45 |
谢谢楼主的分享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5 10:58 |
非常感谢!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5 11:36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内涵十分丰富,工作千头万绪。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应当十分明确。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农业生产上不去,再壮观的大厦也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就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应当全面把握。而“五句话”的头一条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应当始终放在优先的位置来抓。


应当看到,我国粮食连续两年获得丰收,单产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然而,粮食供给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粮食安全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制约因素看,依靠传统农业已无法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在工作中,要着重加强耕地保护和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形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至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雨水”已过,“惊蛰”将至。眼下,春耕生产和备耕工作正在神州大地由南到北有序展开。让我们抓紧做好春耕生产和备耕工作,推动今年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5 11:38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篇文章

农业部尹成杰副部长今天下午在全国人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亿万农民的期盼,也是中国亿万农民的福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尹成杰说,这五句话20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五句话20个字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个方面的建设,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
  尹成杰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紧紧围绕总体目标,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地加以推进。第一,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
  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大农民最关心的还是收入,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广阔开辟农民增收的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同时还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领域。
  第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的民主制度,维护广大农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决策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第四,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五,加强农村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加快农村的社会服务建设,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心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六,进一步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义务教育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
中国青年报消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全新的主题词,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发和两会的召开,随着春天的到来,已经让人如雷贯耳。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团中央的专题工作会议,更像嘹亮号角发出的战斗动员令,牵动全团的视线。
  事业人生发展的机遇,从理论上说是随时存在的,但机遇的大小却大有区别。面对难得的大机遇,抓住不放,才有可能创造新的“大境界”。
  这一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从这一工程涉及的全新的思想认识、给新农村所描绘的美好、准确而又务实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定位,从推进这一工程必将牵动全局的态势来看,至少是国家的一个新的转型期的到来,是一个时期奋斗的核心目标,因此对这一次的机遇的认识,值得“高看一眼”。
  团中央集中全团智慧的专题研究,已经为各级团组织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基层组织创建和新型青年农民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农村建设的诸多事项中,发展农村生产是核心,表面看起来不是团组织的中心任务,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培养新型青年农民,通过培养致富、科技和产业化3类“带头人”,为中央一号文件界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培养做有益尝试,并通过新型青年农民的塑造,为全面提高农村的人才素质趟出一条新路,为党和政府的事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青年人才,诚如此,则作为党的助手的团组织“功莫大焉”。
  在这方面,各地团组织都有成功的经验,眼下需要的是发扬光大,是对各地成功经验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推广。在这一领域,不仅农村团组织大有可为,城市和高校、大企业共青团组织如何顺应“以城补乡、以工补农”的新形势要求,生发出新的工作切入点,更是全新的大课题。引起广泛关注的大学生村官试点,汇集了高校、城市、农村团组织的多方力量,已经为这一课题的实施做了有益探索。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已是一个最基本的常理。同样的机遇,能在多大程度上最终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实绩,却又因人而异。从团的工作角度来说,在过去的工作中基础扎实、组织建设下过硬功夫而卓有成效、队伍不散不垮的;在社会化运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技巧方面已有成功案例、基本解决了工作的物质依托的;能善于将全国精神和地方特色相结合而有所创新、在共性的基础上能呈现出个性的;特别的,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对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早有所心得甚而有所行动的……定能在这一新的机遇面前较快合上节拍,找到工作的着力点,贡献聪明才智,开创共青团事业的新局面。
  从农村工作的特别要求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来看,必须杜绝轻易出经验的浮躁作风、力戒随便“贴标签摘桃子”的浮夸作风、提防制造空洞数字的虚假作风,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团无疑又是一次难得的作风整肃和品质历练的大好机遇。
  最后还要捎上一句的是,共同事业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个人或小家庭的幸福,所以投身和关注新农村建设,更是每位团员青年人生发展的一次大机遇,值得珍视。
愿条条大路通向新农村
今年两会期间,“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字眼,不但出现在总理的报告里,出现在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口中,也“活跃”在广大老百姓中间。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得到了从中央到民间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说,这一概念,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个新的宏伟蓝图总的目标就是20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建设新农村?农村具体细节应该如何新?首先这离不开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切实带头作用。有专家指出,要以实现政府主导为前提,而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积极性。
  我们看到,正在被两会代表和委员审议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把新农村建设列在了“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之首,正说明了它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从长远来看,它必将影响到21世纪的中国能否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三大途径,就是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下决心把投资方向转向农村,三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而正是这种新思路,成为了我们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正确导向。除此之外,在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上,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扩大农村内需也是一条重要途径。而当前我们要在全社会中发展循环经济,农村也是一片广阔天地。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实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小康与和谐,所以它讲究的是实实在在、求真务实,讲究的是切实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真正意愿,而来不得任何虚伪有害、伤害民心的形式主义,正如今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那样,“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各级政府部门和村基层组织应当“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全体农民参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村的民生问题要比城市的复杂和困难,而农民们也更渴望各级政府部门认真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利益问题。当然,在要求政府为新农村建设问题更加尽心尽力的同时,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现有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进步而实现相应的转变。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正式实施的开局之年,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就是我们要抓紧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这是好事,但我们需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关注民生”,将其落实到农民们最需要的地方、更加有效妥善地利用,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搞好农村教育、提速农村合作医疗、实惠务工农民、全力提升农村基建等方面。
  随着未来“十一五”规划的逐步贯彻落实,我们真心希望广大农村百姓看病不再那么难也不再那么贵,而全国农村真正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更加有力,农民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与城市居民一起实现“共同富裕”。更希望,在“新农村建设”观念逐步深入民心的今天和未来,能够有更多关注它的人来关心、支持和帮助“三农”各项建设,让条条大路都能够通向我们未来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三个建设投资重点
中新网3月8日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杜鹰副主任今天下午在全国人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年,要开好局,起好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样一个总体要求,充分考虑到农业、农村、农民目前最现实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点。
  杜鹰说,第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年拟安排120亿元人民币,继续加强以下工程建设,包括种子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
  第二,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要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这四件事。一是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今年准备安排40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在农村能源方面,准备安排25亿元投资,比去年增长了1.5倍,准备再建250万口户用沼气池。三是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准备安排国债和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万公里。东中部地区重点是“乡通村”油路,西部地区重点是“县通乡”油路。四是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今年准备安排12亿元国债,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的建设工程。
  第三,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准备安排60多亿元投资,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主要项目包括:围绕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继续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配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建设。在农村文化事业方面,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越来越厚实的物质基础。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5 11:39 |
社会主义新农村(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环境氛围,“管理民主” 是体制保障。
     “新农民、新社区、新设施、新管理、新风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
【问题概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粗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应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对策分析】
1、        完成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推进综合改革,提供体制保障;3、解决实际问题让惠于民;4、培育新型农民,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5、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营造良好成长环境;6、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原因探究】
1、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2、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3、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4、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
【材料汇选】
1、“两个趋向”的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走出创建误区:“五要五不”。
3、新词汇:新型农民:“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村庄规划:免费提供住宅设计图样;循环农业:重视生物技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5 11:41 |
申论热点:求解“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本报记者近日就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了深入的调研采访,综合业内人士和专家的看法,提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求解对策。欢迎各界人士参加讨论,对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上篇:农业产业化
市场经济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许多专家评价,这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鼓励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大举措。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就必须让农民能够通过种粮增收,关键则在于提高种粮效益。但怎样才能使种粮效益提高呢?在对种粮实行补贴和减免税等政策支持的同时,根本途径就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一升一降,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实现这一升一降并非易事。比如,提升生产效率要求按市场规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土地能否自由流转。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肇始于土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农村改革,对中国农村发展、解决温饱问题以及四分之一世纪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再次凸显,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核心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征地制度,实现土地可依法自由流转,才能保证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使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良性互动。
对于土地的征用和流转问题,广东省海丰县梅星村村委会主任徐生辉向记者介绍说,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征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在一些基层地区实际上基本没有区分。这样一来,由于公益性征地的补偿标准很低,征地范围被扩大后,农民在失地之后普遍得不到足够补偿;经营性用地通过政府强制征用,农民得到的补偿也很少,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则。一些地方的不合理征地既造成了耕地的流失,又影响了土地的合理流转。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2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征地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征地的规模。必须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一个是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并且在征地时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生计问题,包括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特别强调,要把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五权”落实到位。他提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要尊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流转选择权;要保证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获得权;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法定处分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小映博士指出,只有真正将农民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落实到位,才能实现土地依法自由流转。而在实现土地依法流转后,就有可能出现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形成专业化农业生产企业,走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一部分农民可利用流转金或补偿金进入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
在大连金州,农民把自家的耕地全部以入股的形式承包给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协议,园区每年付给农民每亩200元的保底承包金,再根据每年的园区农业企业实际效益分红。把土地以承包形式自愿依法流转后,一部分农民可以进入园区的农业企业成为工人,每月领取700多元的工资;而其他的农民则进入了二、三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除解决土地依法流转的问题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支持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和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在这些问题上,我国目前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国农业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对资金的渴求。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6月,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83.8%,但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5%,多达3/4的农户没有享受到农业贷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说,目前我国农户的信贷需求往往规模小而分散,缺少抵押担保且季节性强。因此建立具备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农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形成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农业企业信用机制和担保机制,从而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民资和资本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多元化投入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有专家还特别强调提出,农业企业不应该也决不能过多依赖国有资本投资,民营资本应成为农业企业外部投资的主要来源。随着“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政策环境将为民资进入农业企业提供巨大商机,民营资本大举进军农业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
据安徽省工商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安徽省确定的1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57家是民营企业,占48%。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势头正劲。而收益预期也颇为看好。今年2月以来,江西民营企业在湖南省投资兴建的牛牛乳业公司销售网点迅速扩大,总订单达到2万余户,新增牛乳订户8000户;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数千名青年农民成了企业的员工。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于农业补贴问题,美中商业与贸易委员会主席麦芮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际上农业补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农业资金支持方式。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很大部分落在流通环节上,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却得不到资金支持。中国政府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可以充分合理利用世贸协定中的“绿箱”政策直接对农户进行补贴,而同时应尽快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因为这是与世贸规则相违背的,容易造成农产品贸易的争端。
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有着直接和重要意义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相当脆弱。有调查表明,近21年来,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仅83亿元,而赔款支出就达70.4亿元,2002年更创下新低,收入仅为3.3亿元。农险市场的供求格局一直呈现出相反的情况,一边是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下降,另一边则是迫切需要保险的农户无处投保。就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险,人保财产农业保险部王亚明向记者介绍说,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往往严重亏损,一般而言,如果赔付率超过70%,保险公司就会出现经营亏损。而从1982年到2002年的20年,该公司农业保险的赔付率是88%。
对此,美国南方保险基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提出,中国有关部门应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国际上的一些现行做法可资借鉴。比如,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负责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这样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又使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还提出通过期货市场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他说,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险性强,通过期货合约,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把价格风险交给市场资金承担。而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发现市场价格,促进全国统一价格的形成,为市场提供避险渠道。朱玉辰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很大程度的缺位,棉花、玉米等农产品期货品种还没有引入期货市场。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加上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将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提供新的契机。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指出,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最大的契机。尽管还有不少难题,但农业产业化这条路非走不可。
中篇:农村城镇化
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生存方式
中央“一号文件”将开启农业发展的新时期,使中国农业走上产业化之路。未来若干年,历史机遇将催生大批农业生产企业,而随着农业生产实现企业化运营模式,农业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延伸,在广大农村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相关服务业公司。而农村企业的大量出现,将促使原本分散的自然村落逐步结合成为新的生产和生活群体,形成城镇,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在本地向城镇人口转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两组数据:
其一,我国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伴随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研究提出,我国农村现有3.3亿农业劳动力,其中富余劳动力约占1/2,大约1.6到1.7亿人。
其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差距已扩大为1∶3.24。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两组数据集中反映了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大突出矛盾。一方面,城镇的发展需要补充大量劳动力,但是相对农村为数巨大的富余劳动力来说,城镇的吸纳能力显得相当有限,致使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游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另一方面,农村与城市间的收入差异越来越大,这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随之增大。而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企业化运营,使农村的产业链从种植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以农业生产企业为基础的各类农业加工企业和与农业相关的各类服务企业,促进广大农村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在苏州、无锡等地农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大量投入农业企业。台湾永丰余纸业公司投资300万美元建起了永丰余高科农场。江阴兴澄钢铁集团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荷斯坦奶业公司,带动农户发展了3万亩青玉米和牧草,农户每亩可有1600元的收益,效益远高于传统种植业。据统计,江苏这样的农业企业目前已有1.8万家,投资总额累计达186亿元。其中民间资本占67%,工商资本占20%,外商资本占13%。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苏南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60%。
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将从田间解放出来,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进入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性企业,有利于形成“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服务性企业”的农村新型产业结构,而农村城镇化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山东济南龙大集团董事长宫学斌认为,为适应农业规模生产和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龙大集团作为农业企业自己办农场,雇佣农民做工,相对于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而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经营则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据了解,龙大集团旗下24家子公司形成的工业园区占地1000多亩,周围的4个村庄,都包容在工业园内。因此,龙大工业园也同时是一个独特的新型城镇。城镇的居民主要是农民为主的龙大职工和家属,达1.6万人之多。而依托龙大集团的农业企业,许多村民从事餐饮、商业、运输等第三产业。城镇的南北主道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商业街,供排水系统、马路、公共设施、娱乐场所等都一应俱全。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广宁表示,近年来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成立了农机专业化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农民经过职业培训后,集中使用农机为农户服务并收取费用。这些具有不同专业化分工特点的农业企业和农业服务企业集中到一起,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结构的城镇。
山东省长岛县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山东省长岛县原来的海产捕捞业和养殖业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效率很难提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长岛县出现了大量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一些企业专门投资从事近海养殖;一些企业专门出租出海渔船和捕捞设备;还有企业有意投资兴建风力发电站。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使长岛县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龙头农业企业和农业服务企业,并通过企业优势互补聚合形成了一些集海产品养殖、捕捞、机械、旅游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新兴城镇。
美国得克萨斯州地区性农业企业发展中心主任洛克向记者介绍说,得克萨斯州作为美国的主要产粮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是按照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方式发展的。其间主要有两项政策,一个是种植鼓励计划。农户耕种的土地越多,享受的各项补贴额度就越大,相应的资金、保险的支持程度就越高。另一个是农业企业促进计划。政府同时鼓励建设专业性强的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在得州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同样可以在销售环节上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这两项政策的影响下,相当多的农户都将土地卖出,用获得的钱投资兴办农业加工企业。而购买了别人土地的农户则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降低了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最终,随着农业企业种类和层次的增多,形成了一个个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并逐步融汇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城市群。
专家指出,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将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与“产业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石。
下篇:农民市民化
生存方式的提升缩小城乡差别
解决“三农”问题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国农民将通过两条途径成为市民。进入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以产业工人的身份在城市安家落户;更大量的农民则在自然村落逐步向城镇聚合或转变的过程中,以农村各类企业职工的身份在家乡过上市民生活。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陈建华认为,这从根本上明确了城镇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身份定位,保障了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在城镇工作,集中在商业、建筑、餐饮等行业。通过在非农产业劳动换取报酬,实际上已经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美中商业贸易委员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约瑟芬里克指出,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必然会出现大量农业加工和服务性企业,同时,更有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社会保障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相当多的中国农民是在干城镇工人的工作,却无法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市没有“家”,是城市里的“农民”。他说,从身份上说,不该有农村人和城镇人之分,而应把所有的劳动者都看成产业工人,其中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从事工业生产,另外一部分从事服务业工作。全社会的劳动者只有分工的区别,都可以享受社会福利和保障。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思斌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要加快解决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工资、劳动条件差、子女入学等问题,并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还有专家指出,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过大,因此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提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民较少受惠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近些年来,农村不仅未能像城市一样确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已基本解体。如果不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企业的大量出现就不可能,农民更不愿意离开赖以为生并有“最后保险”意义的土地。
有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7.39%,而城镇的同一指标为13.1%。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农村的家庭保障功能也因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子女外出务工而持续削弱。有关专家建议,要分类分层解决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消除济贫政策中的身份歧视;完善乡村救灾制度;分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医疗社会保险、合作医疗,以及必要的乡村医疗救助;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扶贫济困活动,将乡村慈善公益事业作为重要的补充保障机制,并根据农村居民的需要和保险市场的竞争发展,推动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地方,进入企业工作的农民在离开土地的同时就地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四川成都农村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大量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医保。根据规定,成都农村进入企业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标准,将参照城市养老保险办法执行。当地有关部门还预计,到2007年,成都城市化率将达到42%,大量农民将以产业工人的身份成为市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宋泓博士提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将改变农民的收入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是进城务工的城市产业工人,还是不离土不离乡的农业产业工人,都将通过工资的形式领取劳动报酬,通过商业环节采购生活资料,通过城镇基础设施享受市民生活的权利。比如,农民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获取相应的择业资本,农业工人不必一家一户卖粮卖菜承担市场风险,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换来消费水平的提高,粮、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实现商品化,子女入托入学、有病就医以及养老方面,依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一句话,要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这里近年先后吸引外资、民资和各类工商资本近3亿元,创办了许多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农业企业。大量农业企业促使农村聚合发展成为城镇,平湖286个行政村撤并到了138个,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3%。同时,在这些新兴城镇还建立了劳务市场体系,农民通过劳务市场得到技能培训,通过就业服务进入农业企业,领取工资并进行各种生活消费。此外,平湖还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个体农民工商户统一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民进入养老保险。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一个伴随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艰巨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增长方式将发生根本转变,农村产业结构将日益趋于优化。而20多年前曾经创造奇迹的中国农民,将全面享受中国公民的权利,并将再次创造从生产到生活的飞跃,书写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作者:王海征张心松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07-4-5 13:37 |
非常感谢啊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管理规定|隐私条款|手机版|求职指南网 ( 京ICP备110408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760 )

Powered by Discuz! , 24-3-29 17:54 , 0.02472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侵权删帖、投诉申诉

© 2005-2022求知智囊 联系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