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使用微信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4|回复: 16
收起左侧

“2013申论笔记”29 不能让前面的努力白费,坚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6-7 16:53 | |阅读模式
头天开贴。
在民主和监督上进行改革,更可有效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未来的监督,不仅要靠自媒体,更需要依赖健全的制度。如何让审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事后的发现问题倒逼出事前的预防问题?如何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作用,全面行使人民赋予的监督权?如何更好地悬起法治的利剑,形成对违规违纪的有效震慑和精确打击。
(如何有效的建立对政府的监督?从制度,审计,人大,法律几方面,排比写)



这启示政府部门,在信息时代,结论性的“自证清白”、封闭式的“欲说还休”,很难取信于民,反而可能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导致信任缺失、矛盾激化。
发表于 13-6-7 16:55 |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6-7 17:31 |
加油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6-8 11:47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做“扫把”,不做“泥菩萨”
  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彭德怀同志曾生动、具体地用做“扫把”、不做“泥菩萨”作过形象比喻。

  他说:“我们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的比喻,把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描述得淋漓尽致。(彭德怀的话引出话题,官员的价值地位,不能老用“为人民服务”,算名人名言)

  做“扫把”,体现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做“泥菩萨”,则折射出高高在上的当官做老爷心态。做“扫把”还是做“泥菩萨”,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群众观,拷问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责任。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追问越具有现实意义。(论述话背后的价值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利益关系调整、社会结构变动,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软骨”,一些人做“泥菩萨”的意愿越来越强,离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或是沉迷于物质享受,优哉游哉、养尊处优,热衷于迎来送往,不屑于干事创业;或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干部长期不到基层,有的到基层调研炕头没坐热就走,被揶揄为“报纸上有新闻、电视上有形象、电台里有声音、现实中没身影”。(指出如今存在的问题--干部脱离群众,
                                  总起结构,描述这个问题有逻辑性,养尊处优,脱离群众,即使是走基层,也是形式
                                  表达方法:比喻用的好)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做“泥菩萨”,把“公仆”异化为供人“顶礼膜拜”的老爷,将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就会导致一系列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多与此有关。(问题的危害)

  可见,做“扫把”,不做“泥菩萨”,是回归密切联系群众的党性修养,重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物质观念的冲刷之下,密切干群关系固然需要一系列制度设计,但信仰的作用和力量同样不可或缺。理想信念是行动的思想基础,更是涵养干群关系的感情脐带。(制度固然重要,信仰不可或缺。有问题了就引出要怎么做,这里论述培养信仰的必要性)

  毛泽东同志曾为洪水、地震死人而饮泣,为群众吃难咽的窝头而流泪。邓小平同志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曾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群众的深厚情感,传递出坚定不移的信仰,即使今天看来仍然令人动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求“改进工作作风”,特别在后面紧接着加上“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强调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时代意义。中央决定下半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其意亦在于此。(举例老一辈人革命家,指出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性)

  “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让身边的群众感到“离不了”,13亿人的“梦之队”就能激发出磅礴力量,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不可摧的坚实基础。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6-8 12:00 |
每天自己看文章笔记,也参考其他同学的笔记和经验,晚上花时间背一下,最重要的是把笔记的内容在练习中用起来。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6-11 23:07 |
29号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6-14 14:12 |
写了每天来做笔记的,看来天天好难坚持,不过会抽空就来的。
今天第一次参加申论常常练。
还是要打印出来练习,比较方便,不然鼠标拉上拉下看得头晕。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6-14 15:03 |
遗憾的是,非正义的手段,从来就结不出正义的果子。敬畏真相,敬畏法律,敬畏道义,这是社会共生的规则。(很多社会问题,可以用这句话。)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6-25 11:47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官”“商”交往要有道



日前,中央领导同志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谈到,“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切中要害。其中包含的三层意思,有深意,也有新意。
  其一,讲“官”、“商”交往之道。此非“小道”,关乎如何发展、如何执政。(重要性)如果把“官”联系到执政者来看,把“商”联系到发展市场经济来看,共产党当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治国理政,官、商之间不能不打交道。但经营经济,不等于“官商经济”。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督等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等于权力要服从资本。作为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法治环境和管理机制不完善,难免出现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国际上,“权力资本化”曾广泛出现在南美洲、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其长远发展造成了很大损伤。前车之鉴,不可不察。所以,“官”、“商”要交往,交往须有道。(分析官 商的关系,官商勾结的产生原因,举反面例子)
  其二,讲“官”、“商”交往要相敬如宾。历史上,我国长期重文轻商、崇仕贬商,甚至认为“无商不奸”。韩非子将工商之民称为“五蠹”之一。汉、唐都颁过“贱商令”。一度,我们也曾给商业活动扣上“投机倒把”、“搞资本主义”等帽子。改革开放,特别是对私营经济的放开搞活,商业复苏,创业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企业家在创造财富、推动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人历史地位的变化,指出商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在大家都赞成“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说法,对“商”从一个“贬”字转为一个“敬”字。(承上启下句)官员当然也应作如是观。但“官”之敬“商”,乃“相敬如宾”之“敬”。官员有责任、义务为商人服务,但不能越位、更不能拿利益交换为筹码,以公权谋私利。商人当然可以享受官员提供的服务和便利,但应限于政策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而不能拿利益去贿买官员手中的权力。所谓“相敬”,就是“敬重”加“敬畏”。(正确的官商关系)
  其三,讲“官”、“商”交往不要勾肩搭背。细数无数落马官员,都有官商交往的影子。相敬如宾,“宾”者客也,不能称兄道弟,不要勾肩搭背,结成利益同盟,丧失起码的原则立场,触碰党纪国法的高压线。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总有不法商人觊觎干部手中权力,千方百计攀亲挂友套近乎,试图拉人下水,让权力沦为其牟利的工具。面对这样的权力风险,干部尤其需要自警自励。(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官”“商”交往中防腐拒变,关键还在于干部头脑清醒、严于自律。其中的核心,就是“两条线”。其一,守住底线。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只能为人民造福,一点也沾不得私利。这样,才能时时敲响警钟、事事遵守法纪。其二,强化高压线。伸手必被捉,心中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加上“制度铁笼”的强力约束,双管齐下,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才能守得住底线、保得住清廉。(公务员需要怎么做)


这篇文章主要以分析为主,结构很清晰,感觉分析写的很好,但觉得自己对文章的分析的不透。高手可以出来评评这篇文章看。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6-27 09:23 |
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之所以被列为“五大建设”之一来抓,是因为环境问题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当我们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雾霾天气、地下“黑水”的严重污染,长远思之,如果再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未来很难可期。即便勉强实现经济增长,却付出了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这种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丽中国不等于漂亮中国》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7-2 13:54 |


为谁创造利益、如何分配利益,属于政治上所谓的“众人之事”,也是历代执政者所关心的问题。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把治国的经济政策分为五等:“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他最不赞成的就是与民争利,竭泽而渔。
“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脱离群众的危险,往往就是从漠视群众利益开始的。一次暴力拆迁,就会伤害一批群众的情感;一次萝卜招聘,就会失去一批群众的信任;一次官商勾结,就会打击一批群众的信心。舟水之喻,兴衰之理,不能不令人警醒。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7-5 11:29 |
1.分析文章的每一句话,能很好的锻炼写作思路,准备9月份的事业单位考试,作文一大头痛。
分析文章:
数月来一直处于舆论漩涡的李某涉嫌轮奸案,又起波澜。继案发时的“私了说”、“虚报年龄说”后,眼下又流传警方在案情描述中使用了“轮流发生性关系”的用语以开脱当事人罪责。北京警方日前明确回应称,未有此说法,并表示案件已侦结进入了审查起诉阶段,希望公众不要听信传言,更勿妄下结论。(由热点新闻引出话题)
  事件的这一走向,其实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传播快时代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信息处理反应法则?(用问句引出态度对策)
  坦率说,在时下信息以“秒杀”节奏演进的新闻高压锅里,(比喻新闻的快速传播)要第一时间做到真假立判、真相大白,进而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是非判断、价值评判,难度极大。这意味着,行政机关要进一步提速权威信息的发布,让真实信息跑在小道消息乃至虚假信息前面,这不仅是舆论规则,更是法定义务。这也意味着,大众媒体有责任对传言调查核实,以确保基本事实的真实客观。当然,这同时意味着,公众在面对扑啸而至的海量信息时,有必要给准确判断多一点维度、给还原真相一点时间。(用“这意味着。。。。”,从行政机关,大众媒体,公众三方面说明应该怎么做)
  不可否认,“不信司法信传言”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人们对案件的关注和对犯罪嫌疑人的讨伐,也隐含着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真相的浮出水面,也是一个不断“证伪”和“求真”的动态过程。但无论如何,这不能成为不实信息藏身的土壤。尤其是,当案情进展没有得到充分披露时,各种基于想象的推理、基于立场的判定和基于情绪的讨伐,容易造成对客观真实的“踩踏事故”。(分析舆论背后的原因,人们对公正的诉求,调查是动态的,但不能不披露,群众也不能因为暂时不披露而讨伐)
  最近发生在安徽太和的“孕妇造假”案,提供了另一个例证。有网友发布消息称,一名孕妇在医院孕检时被人迷倒,醒来后发现腹中胎儿被盗走。因其离奇和惊悚,此事迅速被传播,并引起对医院乃至对社会的指责,而警方随后的调查显示,这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当事人根本就未怀孕。当真相水落石出之时,不知会不会有人为自己的判断力“捉急”?(举反面例子)
  在网络传播的“快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遭遇海量资讯,很多人往往来不及甄别就快速反应,贴标签、下结论。当事情最终呈现不同结果时,却往往咳嗽两声便一哄而散,很少有人反思:如何让理性而不是情绪带着我们走,如何根据事实而不是立场进行判断?(对现象进行分析,不甄别就下结论)
  事实上,舆论与事实“追尾”的案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如果我们记忆力还不太糟糕的话,从并非官二代的“焦三牛提拔”到“80后女干部”,从“谣盐”到京温商城事件,并没有过去太久。包括网帖贴上“是中国人就转”标签的现象,都在提醒我们:信息传播越快越简单,我们越需要让思考慢一些,用一杯茶的时间思量一下、搜索一番,或者让信息沉淀一会儿,多一些交叉质证,很多臆断就会不攻自破。先辨真伪,再论是非,这样的顺序才会让公共空间更有效率。否则沸反盈天的讨论、义正词严的批判,很容易因为基本事实错误而自摆乌龙,徒然消耗公众情绪和社会资源。这样的现象经常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反之的危害)
  摆脱情绪和偏见对我们头脑的桎梏,让思考慢一些,不但和寻求真相有关,也和涵养我们的判断力有关。哲学家康德说,判断力是联结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身处网络时代,拥有健全的判断力,是一件比拥有海量信息更为重要的事。如果我们让判断力屈从于一己的立场、一时的情绪,不惜让扭曲的事实成为偏见的注脚,根据虚假的命题得出错位的结论,只会让我们在狭隘的个体世界里越陷越深,永远无法形成健康的公共讨论。(呼吁涵养判断力,形成健康的公共讨论)
  在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无暇思考的时代,我们有必要让脚步慢一些,让头脑冷静些。
复述:
李天一案件,信息的反应处理法则,行政机关,媒体,大众。
为什么会这样,诉求,调查动态,不能掩藏真相,不能胡乱讨伐。
举方面例子,由个体到普遍现象
再到我们应该怎么做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3-7-12 17:07 |
其次,有恒心一路随行。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出现的这些情况,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过程。我国的环境问题战线长,涉及面广,建设美丽中国,绝非一日之功。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但在具体落实中,就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破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防止急躁和懈怠心态,不能只求暂时好看、不顾长期改善,而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管理规定|隐私条款|手机版|求职指南网 ( 京ICP备110408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760 )

Powered by Discuz! , 24-3-29 06:21 , 0.07393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侵权删帖、投诉申诉

© 2005-2022求知智囊 联系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