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使用微信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5|回复: 1
收起左侧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啥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1-26 19:31 | |阅读模式
近来,有关“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发出很多不同争议。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宽松,有的要求严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
  古代退休年龄是多少?
  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
  中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 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在古代中国,退休年龄发生变化的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五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将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此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记,“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200多年间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古制。此后不断反复,但明代退休年龄基本上是60岁以上。
  在明代朱祐樘(明孝宗)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北魏要臣罗结干到110岁
  在古代中国,提前退休与推迟退休,很多时候都是根据政务需要和具体人、具体岗位来决定的,并没有现代的养老金不足因素,有的时候甚至不允许退休,特别是高级官员,很多都是死在任内。有的即便退了,也会被“返聘”,或改当“顾问”。
  西晋时有位名叫刘寔的大臣,历任司空、太保、太傅等要职,在司马衷(晋惠帝)当皇帝时“以老病逊位”,退休回家。但在司马炽(晋怀帝)当皇帝后重新起用,授予刘寔相当于今中央军委主席的“太尉”一职。时刘寔已87岁,坚决请辞,但皇帝坚持要他当,刘寔只得出山。
  南北朝时期,拓跋焘(北魏太武帝)当皇帝后,委任已107岁的罗结为“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罗结一直干到110岁时才退休。他在退休后仍未能闲着,还得为朝廷出谋划策,活到了120岁。
  推迟退休,古代中国很多时候并非政务需要,而是由腐败引起的。如在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宦官专权,政坛腐败,贪恋禄位的情况十分严重,退休年龄成了橡皮筋,可大可小,只要官场有人就能推迟退休。白居易对此十分愤慨,在其系列长诗《秦中吟》之《不致仕》中写道:“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
  在宋代,不少人隐瞒实际年龄,即所谓“官龄”,避开年龄杠子,推迟退休。
  至于提前退休,在古代非正常退休中所占比例便很小了,一般不是身体原因就是因为犯错误而被勒令致仕。以唐代为例,五品以上即便不满70岁退休年龄,如果看上去衰老也可以提前退休。
  杜甫退休生活艰辛
  退休是一种福利,为何要对其纠结,很多时候是希望推迟退休?关键是退休背后的权力与俸禄问题。
  在古代中国,包括低级官员在内的普通公务员退休后是没有工资可领的,只有部分高级官员和特殊人员才能领取部分退休工资,全俸则很少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如果退休前没有“腐败”,退休后吃饭都成问题,现代腐败“59岁现象”较多,而在古代是“69岁现象”常见,便是这个原因。
  在汉代,高级官员退休后才能领到原俸禄三分之一的退休工资。《汉书·平帝纪》记载,刘衎(汉平帝)当皇帝的元始元年(公元1年)规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自此,汉代退休工资有了固定标准。
  从这条“退休令”来看,“比二千石”以上官员都是相当于今天中央部委、省级领导的高级官员,他们退休后也只能领到在职时三分之一的退休工资,而相当于厅、局、市、县领导的官员,退休后则一分钱也没有。谁想退休?更别说提前退休了!
  即便到了隋朝,退休官员也是七品(相当于今县长)以上,且有病者,才酌情发给部分俸禄。
  完善的退休制度在唐代形成,退休待遇也得到提高,但也有级别规定,相当于今副厅级、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才能领到原来工资的一半,五品以下是否拿退休工资不见下文。“诗圣”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下后便无退休金,起初靠严武等一班朋友照顾,在成都还盖了“草堂”。严武死后生活便艰难了,举家迁到夔州,在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打上了一份工,当了东屯公田(相当于今国营农场)的督耕,这才解决了一家生计问题。[!--empirenews.page--]
  宋人最不愿意退休
  与现代不同,古代退休工资并不在原单位拿,也非国家财政统筹,而由退休人员居住地政府承担、发放。
  比较起来,宋朝国力虽然前不及汉唐,后不如明清,但是官最好当,退休待遇也是历代最高的,退休老干部在新皇登基、庆生等重大庆祝活动时,还能与在任时一样“转官加恩”。所以,宋人是最不愿意退休的,从民国时流落到美国的宋人绘《睢阳五老图》上可以看出,五位老人都是八九十岁才退休。
  赵光义(宋太宗)当了皇帝后,朝廷出台退休制度,“应曾任文武职事官恩许致仕者,并给半俸,以他物充,于所在州县支给。”九品以上退休人员都可领一半工资,有的是全工资,另外还有很多赏赐。九品是古代官场上最低一级官员,相当于如今的乡长、镇长,可见宋代已经考虑到基层官员退休后生活了,这是古代中国“养老金”制度,首次覆盖到基层退休人员。
  明朝的退休待遇或许是古代历朝中最差的,除特殊情况下,退休官员均无工资,仅可免徭役。
  朱祁镇(明英宗)当皇帝的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规定,对四品以上“廉贫不能自存者”,政府每年“给米五石”;朱见深(明宪宗)当皇帝时的成化末年则扩大为五品以上“给米四石”。
  朱见深(明宪宗)当皇帝的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杨鼎请求退休被批准,这位赐敕而退、相当于今中央财政部长的大官,退休工资是“仍给米二石”,相当于今283斤多一点。
  清代虽然有所提高,但也好不过宋代,60岁退休官员大体可领一半的退休工资,但有满汉、亲疏之别,退休待遇差别很大,有的“食全俸”,有的“食半俸”,有的“不食俸”,最不公平。
  古代鼓励官员退休
  中国古代官员比例分水岭分别出现在唐、清两代。1987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中的信息显示,西汉是1比7945,到唐朝突升至1比2927;清朝则达到1比911,大大高于明朝的1比2299。这与唐代科举选仕制度的确立和清代“摊丁入亩”税制的实施,有直接关系。
  拿财政工资的多,老百姓的负担就会加重,政府财政压力也大。为此,历代朝廷特别是宋朝以后都采取措施鼓励致仕。
  在汉代,有赠送“养牛上尊酒”的办法:高级官员奏“乞骸骨”申请退休时,皇帝往往特赐皇家圈养的肥牛1头、相当于茅台(600519,股吧)酒档次的好酒10石,以示慰抚。汉平帝执政前后,退休时直接“赐金”,多者达上百斤黄金。除了赐“票子”,有的还赏赐房子、车子(安车驷马)、医疗保险(医药)等。
  这种退休赏赐为后来历代仿效。北宋赵恒(宋真宗)当皇帝时,工部侍郎朱昂退休时得赏赐:银器二百两、帛三百匹,另外还给了他一张类似今免费乘车卡的“驿券”。
  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主动退休子孙还可“顶替”。不需顶替者,则退休工资加一级。王安石变法后出台新的“致仕条例”,其中有一条是允许官员带职致仕,这有点现代“停薪留职”味道。
  即便是比较“小气”的明朝,考虑到退休后无俸禄,也会不时给退休人员来点赏赐“送温暖”。明朝还有鼓励退休的一招,即所谓“升级致仕”:四品以下官员按时或主动退休可官升一级,即四品享受三品政治待遇,五品享受四品政治待遇,以此类推。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退休制度主要是对当官者而言,普通公务员退休便没有这么多讲究了,直接卷铺盖走人,谈不上退休,也没有现代养老金制度全覆盖一说。

管理规定|隐私条款|手机版|求职指南网 ( 京ICP备110408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760 )

Powered by Discuz! , 24-3-28 17:50 , 0.01459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侵权删帖、投诉申诉

© 2005-2022求知智囊 联系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