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使用微信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4|回复: 2
收起左侧

爱申论 享阅读第十四期: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5-13 10:47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小嘎 于 2016-5-13 10:51 编辑


  重温莎士比亚经典魅力

重温.jpg

  2016年是英语世界最伟大的作家、戏剧之王莎士比亚辞世400周年。企鹅兰登集团旗下著名文学出版社英国霍加斯出版社联手全球视野内的顶级小说家,开启改写莎士比亚经典剧作的计划。该项目于2014年春启动,首批包括7部作品,将于 2017年秋季前全部推出。 《时间之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作为本系列的开篇之作,由英国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改写自莎翁的晚年剧作《冬天的故事》,著名青年翻译家于是担纲翻译。珍妮特•温特森将原著的故事背景转移到当代美国,通过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进行改写。一位自称“弃儿”的顶尖作家如何演绎一个关于弃儿的故事,如何诠释嫉妒与宽容、过去与未来的紧密相连,让读者对这部作品充满期待。 《时间之间》译者于是:我有幸来接温特森的这本书,这里面还有非常个人化的一个渊源,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里那个弃儿情节就讲得非常明白,温特森是一个被人抛弃的小孩,这也导致了她和她的养母关系不是很好。在她的自传中,在她青春期想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唯一给她安慰的就是去图书馆。那个时候她就特别爱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她文学路上的第一个指引者就是莎士比亚。 等她开始写作了,这个被抛弃小孩的心结还是没有解开,在莎士比亚的所有剧作中,《冬天的故事》虽然不是特别有名,但是对她来讲有特别的意义。一直到她找到生母之后,她说她才能真正领会《冬天的故事》里面的结局。所以我有一种感觉,即便企鹅不做这套书,莎士比亚跟温特森之间的关联也会永远存在。
  文化评论人周黎明:像温特森这样,从现代人的角度,从她自己的身份,她把她自己带进去,这肯定不是一个所谓正宗的莎士比亚,但这是一个有个人特色的莎士比亚,他是拿莎士比亚当作她的创作灵感。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阅读莎士比亚,欣赏莎士比亚。
  编剧史航:《暴风雨》《冬天的故事》都是莎士比亚晚年的作品,在莎士比亚作品中能够得到救赎的,在当代并不是这样。
  大家有机会看莎士比亚,就先看一本,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若说受到影响,对于我来说,前两名肯定是萧伯纳和契诃夫,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个世界,因为莎士比亚太大了,我一会儿喜欢他一会儿不喜欢他。但是契诃夫和萧伯纳,我没有不喜欢,要说受影响都受到影响。有时候你突然被一个小人物感动了,或者被一个小人物弄恶心了,那你写配角的时候,也愿意使这样的劲。

  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

怎样.jpg

  我们怎样使生活丰富呢?我分析我们生活的内容为“对外的经验”,即是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了解、思维、记忆,与“对内的经验”,即是思想、情绪、意志、行为。我们要想使生活丰富,也就是在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加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扩充我们“在内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请听我详细说来。
  我们闲居无事的时候,独往独来,或是走到自然中,看着闲云流水,野草寒花,或跑到闹市里观看社会情状,人事纷纭,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我们自己思想智慧的程度的高下。因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他见着这极平常普通的现象,触处可以发挥他的思想,触动他的情绪,很觉得意趣浓深,灵活机动,丝毫不觉得寂寞。
  我向来闲的时候,就随意地走到自然中或社会中,随意地选择一种对象,作以下的几种观察:(一)艺术的,(二)人生的,(三)社会的,(四)科学的,(五)哲学的。
  但这还是我所说对外经验丰富的方法。这还是静观的、消极的、偏于艺术的方法。这不过是把我们的一种对外经验、一个自然界的对象,作多方面的玩味观察,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对象,使它表现多方面——艺术、人生、社会科学、哲学——的境相。用一个比譬说来,就是我们使我们的“心”成了一个多方面的折光的镜子,照着那简单的物件,变成多方面的形态色彩。这已经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不少。但我们还要使我们“在内经验”也扩充丰富,使我们的感情意志方面也不寂寞,这有什么方法呢?这个实在很简单。我们情绪意志的表现是在“行为”中,我们只要积极地、奋勇地行为,投身于生命的波浪,世界的潮流,一叶扁舟,莫知所属,尝遍着各色情绪细微的弦音,经历一切意志汹涌的变态。那时,我们的生活内容丰富无比。再在这个丰富的生命的泉中,从理性方面发挥出思想学术,从情绪方面发挥出诗歌、艺术,从意志方面发挥出事业行为,这不是我们理想的最高的人格吗?
  所以,我们要丰富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娱乐主义、个人主义,乃是求人格的尽量发挥,自我的充分表现,以促进人类人格上的进化。诸君也有这个意思吗?(《生如蚁 美如神:如何平凡而有诗意地过一生》 贵州人民出版社)

  京都有味是清欢

京都.jpg

  年岁渐长,时常怀疑写作的意义。自己没有什么长进,这是最清楚不过的。长时期与自己周旋,呈现平静的假象。痛苦的源头,也许是认识到自己的贫乏与无趣。不,不是这样的,有一瞬想辩解的欲望,但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有这么多怀疑?如自己这般愚钝的人,并不该有这么多怀疑。无法妥善处理自己许多可笑的想法。所有痛苦与冲突,不会有出口。我知道这没有出口,因此沉默是好的。
  那么现在,为什么又要写点儿什么?
  时常,一些外来的刺激,或曰触动,就能燃起书写欲。看到某人写的书,想:啊,我也想写呢!这种蠢蠢欲动、激情与焦虑混杂的感觉,写作的人最清楚不过。可惜真要动笔,又有很多理由阻挠:太忙、找资料太费劲、没感觉。在习以为常的环境里生活惯了,也很难有动力写作。去年秋天,有一位朋友从北京来到京都,我们在同一个研究室相处了半年。她十分能享用京都之美、京都之乐,古本屋、旧书市、居酒屋、庭园、寺社、美食、秋天的红叶、冬天的大雪、清池的锦鲤、鸭川沿岸永恒又稍纵即逝的风景——她都喜爱,并敏锐地把握了最关键处。我们一起喝过很多回酒,有非常快乐的回忆。有时候,一起到某个地方,我也忍不住告诉她一些可有可无的背景与细节。她的好奇心令我大为感动,给我很大的信心。写点儿什么吧,至少可以给她看,以此纪念我们在京都共处的愉快时光,并将她未曾来得及亲自体会的京都的种种传递过去。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很短的《京都第五年》,转眼已是“第七年”。对于日常生活,似乎什么都不必提,然而真要说些什么,又千头万绪。数年前的初秋,第一次在车窗内望见夕光笼罩下东寺的五重塔,望见水草丰茂的鸭川,难免激动:“啊,就是这里。”如今,虽已对此地习以为常,但从外地回来时,见到东寺的五重塔和流水不息的鸭川,还是会有一种十分清晰的安心感:“我回来了。”不过,旅人的身份与视角无法改变,因此我能写的,仍只是客居者的日常。
  在这里搬过三次家,如今住在银阁寺前,附近有条小路,曰鹿之谷通。常被问:“真有鹿?”是的,据说平安时代比睿山的僧人元珍在此险要迷路,幸有鹿的指引。现在路上当然没有鹿,但在不远处的东山,就常有鹿的影子。
  去年初夏,下学回来的夜里,满天星辰,凉风可喜。遂往屋后山坡散步。四围静寂,人家灯火已暗。忽闻群犬争吠,又闻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完全猝不及防地,眼前转角处竟刹那现身一头大鹿,鹿角巍巍,前蹄腾起,健壮貌美。似乎有一瞬对视,我惊呆,鹿也惊呆,飞快回身,消失在黑暗山影中,复一片犬吠。待我回过神,追去两步,早已行迹杳然。
  就从这里说起吧。(《有鹿来:京都的日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恬淡悠阅之谓美

恬淡.jpg

  思绪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科学出版社好几位编辑赞赏卞毓麟译事风格的言谈话语,至今依稀可闻。从那时算起,与毓麟从相识相交到著译共事,至今已有近40年了。
  读罢《恬淡悠阅》《巨匠利器》(科学普及出版社)两书,掩卷沉思。从篇章布局即可看出,两书所呈现的,并非仅是物理的时空,而是作者多维完整的人生时空:知识的时空、人文的时空、精神的时空,以及情感的时空、理性的时空、意义的时空。
  《恬淡悠阅》是关于一个人、若干出版社、众多创作者的科普事业的绵延数十载的真实纪录。《恬淡悠阅》是作者的科普事业简史。
  如面悠阅治学人,皆因恬淡传其神。毓麟的事业,包括科学研究、科普创作和科学出版三部分。从广义而言,科学研究、科学出版也是创作。于是,我给该书策划编辑杨虚杰发微信说:恬淡悠阅,创作人生,这是毓麟两书给我的一以贯之的感动。
  做学问首须恬淡,著文章先得悠阅。读《巨匠利器》,我是在读科学;读《恬淡悠阅》,我是在读毓麟。
  《恬淡悠阅》有篇文章《“乐”在“苦”中无处躲》,写的是编辑加工洋洋800万字的巨著《技术史》的故事。毓麟谈及编辑《技术史》的切肤感受,竟用了六个“过程”:“编辑加工《技术史》,是一个磨炼的过程,一个求教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丝毫不苟的过程,一个考验你的责任心的过程,一个检验你的职业道德的过程。”做巨著的编辑加工,成了被磨炼、被考验、被检验的艰苦过程。
  让我分外感动的,还有个“《哲人石》策划人”的故事。“哲人石丛书”开始策划、启动时,卞毓麟和潘涛都还在北京工作。那段时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翁经义总编辑常到北京出差,为的就是与卞毓麟和潘涛一道商讨谋划“哲人石丛书”。这套丛书在翁社长主持下终于正式启动了,但是后来他坚决不同意在“策划人”的位置署上自己的名字。
  于是,后来出版的丛书,每一册都印着“策划:潘涛、卞毓麟”。这短短的一行字,后面还隐藏着一段故事。
  “哲人石丛书”的第一本书是《确定性的终结》。负责这本书装帧设计的汤世梁先生给卞毓麟送来打样,上面写着“策划:卞毓麟、潘涛”。卞毓麟明确表示,要把潘涛的名字放在前面。潘涛很客气,让把长者卞毓麟的名字写在前面。卞毓麟陈述的理由是:“我离退休不到5年了,而潘涛任重道远,他应该而且堪当更大重任,且他为丛书出力绝不比我少,潘涛在先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卞毓麟表示,如果说这里有什么欠缺,那就是缺了“翁经义”三字。
  我喜欢读“哲人石丛书”,以前却真不知道,“真正的”“《哲人石》的策划人”究竟是谁。听了卞毓麟先生讲“《哲人石》策划人”的故事,立即觉得翁经义、卞毓麟、潘涛三位出版界朋友更加亲近、更加值得钦佩了。
  《恬淡悠阅》和《巨匠利器》,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文化三维立体的阅读;《恬淡悠阅》和《巨匠利器》,让我们得见毓麟之创作人生,那恬淡悠阅的姿态。
  充实之谓美。
  恬淡悠阅之谓美。

  请相信爱的力量

请相信.jpg

  在阳光明媚的春夏之交,儿童文学作家徐玲的长篇小说新作《给你我的所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温暖登场。这是徐玲“我的爱”系列作品的第五部,既继承了之前的《我会好好爱你》《我和老爸的战争》《我想和你在一起》《全世界请原谅我》这4部小说关于亲情大爱的恒久主题,又在题材和主题上有新的拓展。
  与前几部作品中围绕一位主角展开故事的方式不同,徐玲在《给你我的所有》中设置了两位主角——一对“姐妹花”苏烨星和余煜辰。因为父母的再婚,这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孩成为了姐妹,但她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姐姐优雅、隐忍而善解人意,妹妹敏感、脆弱而嚣张跋扈。仅从人物设置来讲,姐姐实在要比妹妹可爱许多,她的懂事和包容处处让人感到温暖和心疼。但实际上徐玲并不是用妹妹的无理取闹来衬托姐姐的优秀和成熟——相信作为作者,她同样爱着这两位女孩,她们是一对性格互补的“星辰”。星星代表着她们善良、包容、成熟的一面,辰辰则代表敏感而缺乏安全感的另一面。对于星星来说,成长是学会如何“付出爱”,而对于辰辰来说,成长则是学会如何“理解爱”,这一对姐妹的成长过程充满曲折,但爱终于融化了一切冰冷的障碍。“我们是分不开的星辰,在一起才会熠熠生辉。”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徐玲真挚而深刻的希望,不管生活中的读者性格更接近姐姐,还是更像妹妹一些,都会在这个曲折而温暖的故事中感受到爱的强大力量,受到如何付出爱、理解爱和接受爱的启迪。
  徐玲的“我的爱”系列五部小说,人物性格、故事结构和行文风格各不相同,但正如“我的爱”这个系列的名字一样,“爱、希望、包容”是每一部作品共同的主题。徐玲所书写的“亲情”,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它超越血缘和偏见,无处不在。在《给你我的所有》中,妹妹一开始做了不少自私的事情,甚至逼迫爸爸和继母离婚,是因为她害怕失去爸爸的爱,以为分享爱会让爱变少。然而,爱犹如手中的沙粒,握得越紧反而失去越多,她的行为伤害了爱她的人,也给自己带来痛苦。而姐姐相信爱不会因为分享而变少,只会越来越多,她终于和妹妹一起收获了这份浓烈的爱。徐玲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要善于沟通、交流,互相关爱,亲情会让每个人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前4部作品中,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通过父母还有老师等长辈的无私包容和关爱来实现成长。在《给你我的所有》中,父母和老师依然是主人公成长的坚强后盾,但这次徐玲创造性地将感动妹妹的重任交给了同样还是孩子的姐姐。爱的力量无穷大,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因为亲情、因为爱,而变得勇敢和善良。

  告别拖延症的不二法门

在办公室.jpg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职场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句口头禅:“我是重度拖延症晚期。”几乎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有拖延症,而日常生活中也正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斯科特•扬《在办公室外思考》(机械工业出版社)一书,才真正体会到这种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元,需要处理的事情远比我们的父辈时代更多,越来越多的人从一个有条不紊的职员逐步变成了救火队长,似乎在职场中四处都需要救火,而这种救火的积累就是一种隐性的拖延症。而让我们悲观的是,在数字的时代,这个社会似乎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只会一种技能的单一工种工作变得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潮流,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要掌握全套技能、知识和全方位的方法,你不再是专精一门技能的员工,而是需要转型为可以解决综合问题的数字时代“工匠”。
  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越来越多的难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隐性拖延症带来的副作用甚至远超过明显的拖延症。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探讨一个问题:效率。斯科特•扬一直在其书中论述一个问题,八小时的工作制和我们从小养成的时间分配方法是不是有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工作分配方法,无论是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计件工作制都是由工业时代发展过来的,在卓别林《摩登时代》的那个阶段,我们的工作是由我们的体力决定的,依照那时的观念,如果你的体力能够支撑这种工作强度,那么你也就能够支撑这份工作。但是在信息时代,一切已经完全不同了,不仅你的体力会出现疲劳感,你的精神状态和创造力也一样会陷入疲劳之中。这就是隐性拖延症的根源。
  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隐性拖延症中,你经常会被临时来的电话,突然来的微信打断自己的思路,让时间过得浑浑噩噩,最终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救火队员”,需要用加班来低效率的完成工作。但是,实际上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张纸的清单,完成清单上最紧急的工作然后按部就班的形成自己的理性工作节奏,当节奏找到了之后你就不会再因为隐性的拖延症将自己拖入绝境。
所以,滚蛋吧,拖延君!职场不需要你,需要的是节奏与效率。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发表于 16-5-14 17:13 |
支持李小噶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6-12-27 11:53 |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管理规定|隐私条款|手机版|求职指南网 ( 京ICP备110408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760 )

Powered by Discuz! , 24-3-28 23:48 , 0.020834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侵权删帖、投诉申诉

© 2005-2022求知智囊 联系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