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使用微信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3|回复: 15
收起左侧

申论积累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7-16 23:13 | |阅读模式
属于个人的一个督促与积累吧

一.百日筑基
A名言佳句一条(古今中外均可,与申论有联系的)
B理论表述一句(中央国家政策文件、领导人讲话等中的政治用语规范表述、规范对策、意义申述等)
C核心词汇一组(小标题、逻辑分类短语、常用动词、政府职能、申论命题常用词等)
二.评论文章的学习(对比申论写作结构的逻辑学习、好词好句)
三.务实对策对策积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发表于 17-7-16 23:15 |
万事过犹不及,明天开始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7 08:06 [发自手机] |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7 13:33 |
本帖最后由 1799393978 于 17-7-17 13:35 编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新创业基础较好、特色明显、具备示范带动能力的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再支持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支撑能力,放大标杆效应,提升社会影响,形成新的创新创业经验并在全社会复制推广,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重要支撑。

针对创新创业重点领域、主要环节、关键群体继续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推出一批有效的改革举措,逐步建立完善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制度体系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7 22:33 |
第二个计划去掉,任务有些重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7 22:43 |
本帖最后由 1799393978 于 17-7-17 22:45 编辑
1799393978 发表于 17-7-17 13:3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


“西瓜打针”又来 网络谣言怎么破

首先,要找准造谣源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实际上追根溯源主要是一些自媒体。要么是为了耸人听闻、增加粉丝,要么是名为“科普”实为推广产品获取利益,一些加V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炮制了谣言。然而,网络谣言的一大特征,就是难以追查源头,造假者通过删除文章、改换账户等方式就能轻易逃脱。在这方面,除了立法要尽快跟上以外,更需要相关部门形成打击合力。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宣布,将加大力度从源头上治理网络食品谣言,配合公安部调查对谣言炮制者进行打击,值得期待。

其次,辟谣机制要尽快完善。西方有句谚语,“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在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已经呈现指数级增长,真相只有跑得比谣言更快,才能降低谣言造成的危害。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网络舆情,在谣言传播的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企业还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打击谣言制造者。比如近年来的一则“金龙鱼回收地沟油”的失实旧闻屡次被重新加工后在网上传播,涉事企业对3个涉嫌发布谣言的公众号提起诉讼,索赔300万元,并斥资上千万元悬赏举报者。只有企业真正重视起网络谣言的危害,构筑行之有效的辟谣机制,才能在打击谣言的战场上占据主动。

再次,公众也需要擦亮眼睛,莫成了谣言传播的中介。网络谣言为何难禁,关键就在于“吃瓜群众”转发得太多。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恶意,而是想给自己朋友圈里的人提个醒。殊不知,由于缺乏辨别谣言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无意识的一次转发就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以及从众心理,都助长了谣言传播的力量。其实,辨别网络谣言也并非无从下手,比如很多谣言都是不断改头换面的“炒冷饭”、没有权威媒体出处的“爆炸性新闻”很可能是谣言……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影响力和判断力,千万别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西瓜打针”这样的食品安全谣言屡次作恶,暴露出我国在打击谣言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还有短板待补。只有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将谣言的传播链彻底斩断,不给造谣者可乘之机。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7 23:37 [发自手机] |
提示: 作者『自主注销了账号』或『账号违规被关闭』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17-7-18 13:44 |
1799393978 发表于 17-7-17 22:43
“西瓜打针”又来 网络谣言怎么破

首先,要找准造谣源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 ...

重拳打击侵犯公民信息犯罪

涉及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呈现三大特点
1.黑客入侵网站非法窃取公民信息活动明显增多
2.企事业单位内部人员非法泄露公民信息成为信息泄露主要源头
3.侵犯公民信息犯罪成为其他各类犯罪的上游犯罪,被窃取的公民信息经过加工、转卖被大量用于诈骗、敲诈勒索、暴力追债等违法犯罪,为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提供了条件

公安机关将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追源头、摧平台、断链条
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犯罪有法可依。进一步明确公民信息范围,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认定标准,完善侵犯公民信息的司法适用
公民应加强安全意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对发现的网上犯罪线索可以通过网警巡查执法账号进行举报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8 16:18 |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8 22:09 |
1799393978 发表于 17-7-18 13:44
重拳打击侵犯公民信息犯罪

涉及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呈现三大特点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大力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做好老年人照顾服务工作,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举措。

包含  折射  表达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8 22:24 |
我看到猴哥大神对务实对策的见解是“申论材料反映的都是“中观”的问题,那么最好的对策也是“中观”的”,搬运到这里仔细体会。

这是大神认为可行的
一是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通畅的沟通机制。
二是加强培训,着力提高公务员素质。
三是建立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考评机制。
四是强化监督机制。

下面是大神对另外两个政策的评价
第一,要加强的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
第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三、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加强舆论监督。
第一、二、四条对策每一条都是一个大的课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虽属“万能”,但也是啥病都治不了的“万金油”,架子大,口气空,难以收到实效。

一 ,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脚踏实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建设一个 实实在在的政府。
二,各地领导要以身作则,深入群众,用事实告诉群众,提高各级官员的领导力,增加政府的公信力。
三,加大对市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让群众真正的起到监督作用。
四,充分利用新闻,报纸,网络等媒体,对政府决策进行宣传,使得信息公开化。
虽然也不错,但相对微观了一些,侧重于具体的措施,像搞运动,没有制度化,效果也要差一点。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19 20:18 |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发表于 17-7-22 20:13 |
为何地铁中突发事件无人围观全部跑光而广场上的突发事件却争相围观?应该说,这与扶不扶、救不救等人们责任感是否缺失没有必然联系,而属于人们缺乏公共安全感,遇事惊慌、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与露天场所不同,地铁属于密闭性非常强的公共空间,一旦发生爆炸、纵火、砍人等突发性、暴力性事件,里面的人员很难及时逃避。之前的类似事件也印证了密闭性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因此,地铁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部分乘客反应过度,惊慌失措。加之一些不明真相者以讹传讹,渲染紧张气氛,甚至有人造谣传谣。羊群效应下,基于人类自我保护本能,多数乘客自然会不加甄别地急于“逃命”。

  为此,相关部门应下大力提升封闭性公共场所的安全水平。如强化安检措施,严禁任何违禁品流入其中,设置相应的疏散通道,限制地铁、公交乘客数量,坚决杜绝超载事件。以免突发事件发生时逃生困难,或者造成踩踏、挤伤、摔伤等次生灾害。同时严惩造谣传谣者,避免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人们为毫无根据的“危害”争相逃避。

  长远来看,还要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定时开展逃生演练、不折不扣地普及逃生常识,避免突发事件中人们信谣传谣、反应过激、惊慌失措、盲目跟风。进而逐渐培养遵守规则、遇事冷静、勇于担当的公民,理性应对突发事件。
全站回复审核中,需要查看请登录
注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qzzn指南”

管理规定|隐私条款|手机版|求职指南网 ( 京ICP备110408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760 )

Powered by Discuz! , 24-3-28 17:59 , 0.01644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侵权删帖、投诉申诉

© 2005-2022求知智囊 联系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