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ZN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使用微信注册/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76|回复: 15
收起左侧

【行测考点特讲(三)】2020四川主旨题疑难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8-15 02:17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院里的伯克 于 20-8-15 02:23 编辑

   
     2020四川省考言语的主旨题考的比较难,没做过的同学最好先去做一下,再来看解析。

     两汉时,监察官大多由地方官察举推荐入选。为了保证御史不受牵制地行使弹劾权,隋唐时期改变了北魏以来由御史台长官选任御史的制度,而由吏部选任,但是唐代的吏部选拔实际上由宰相控制。到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而地方监察官则实行“台官自选制”,由中央监察官直接任命,监察权摆脱了相权的控制。为防止裙带关系, 还会有一些关于任职资格的限制,实行回避,比如魏晋南北朝时规定大士族不得担任御史中丞,宋代规定凡经宰相荐举为官者或宰相的亲戚故旧,均不得为御史,明代规定巡回监察官应当回避原籍,或曾任官、寓居处所等地。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 我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程序
B 古代监察官与其他官职的区别
C 历代监察官制度的沿袭与变革
D 检察官任职回避制度的历史由来

      正确答案:A  
      正确率:14%(按20年8月6日粉笔题库,下同)

      文中这句很重要:“为防止裙带关系, 还会有一些关于任职资格的限制,实行回避,比如……”。后面的“魏晋南北朝”、“宋代”、“明代”等内容都是对这一句的展开。由此可知,文段并不是沿着历史朝代展开的,而是沿着“监察官”这个事情的不同方面来展开,做介绍的。

      在该句之前,已讲到了“宋代(帝王亲擢)”,在该句之后,又回过头去讲更为久远的“魏晋南北朝”,说明文段中的各个历史朝代并不构成一条时间线,也不是文段的行文主轴。提这些历史朝代,只是在介绍监察官这个事情,在各个朝代是如何设计的而已。

      这个文段都是在讲“选任”的事情,包括后一半提到的“任职回避”,也属于这个范畴,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任”这个词提炼得很到位。A中“程序”一词是出题人故意设置的瑕疵词,在出题人想要的人的思维方式中,这不算硬伤,至少比其他选项连事情(“选任”)都没把握住,要来得好。

      其他选项,B错得离谱。
      D也不对,回避制度只是文段后一半的内容。
      C是容易选错的,这是被文段前一半的那些历史朝代给黏住,没能重视“为防止裙带关系……”这一句所导致的。

      这题考察主要涉及:
      1)迁变思维,重视到“为防止裙带关系……”这一句;
      2)事情要握准,“选任”;
      3)权衡考虑时,容忍局部词的瑕疵,“程序”,注意这不是说有问题的词可以一律容忍,而是需要整体权衡;


      就书法而言,汉碑汉简之间是有区别的,汉碑是书丹以后刻出来的,再拓成墨拓,汉简则是用毛笔直接在竹木简上写出来的。由此产生书写态度方面的区别:碑的书写是正式的,其文辞、内容、字体甚至书写与刻制的过程,都非常严谨;汉简的书写则是真实书写的体现,书写者往往处于放松状态,没有必须写好的压力与负担。书法“无意于佳乃佳”,汉碑的整饬与汉简的率意,在审美上各异其趣,汉简书法对今天的启发更多的是那种率性而书、自然而然的态度。在学习古代书法作品时,要了解这种不同,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各自的特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书写状态对书法风格有直接影响
B 汉碑和汉简是不同书写风格的代表
C 如何正确认识汉碑和汉简的书法价值
D 书法作品是书写工具与书写行为的综合体

      正确答案:C  
      正确率:未知(粉笔认为A是正解,华图给的C)

      文段最后一句很重要,作者的意思最终落在了务实的角度上,希望读者如何如何去做,这是一种意图或者说指令,所以正确答案是C,其中“如何正确认识……”对应最后一句的“要了解这种不同”。

      其中“书法价值”也是故意设置的局部瑕疵词,不同思维倾向的人对瑕疵的容忍度不同,所以能够成为出题人筛选考生的手段。类似的例子还有16年河南省考“文学吟诵”那题,其正确选项中缺了“文学吟诵”一词,也是故意设计。如果你的思维方式不是出题人想要的那一类,你就会觉得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不可接受,于是会选到其他错误的选项。

      这里的“书法价值”之所以不算硬伤,还有一点正确,跟倒数第二句提了“汉简书法对今天的启发…是…态度”有关,这种启发可理解为一种价值,故可以接受“书法价值”实指“(所启发的)书法态度”,而“书法态度”正是文段主旨在谈的(文段最后一句的“要了解这种不同”主要指“书法态度”的不同)。

      A:脱离了实题“汉碑汉简”,且只是在做客观描述,没有体现最后一句的务实意图。
      B:同样没有体现最后一句的务实意图,此外也缺了“书法态度”。
      D:把文段前一半和后一半整合在一起说所导致的错误,错选此项的同学也要去看下“迁变”考点。

      此题关键:
      1)握住实题“汉碑汉简”;
      2)重视最后一句的务实意图;
      3)权衡时,容忍“书法价值”这种乍一看有问题,但也能有合理之说的表述。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进一步融合,农业开放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不仅面临来自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将面临来自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目前,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仍处在上升通道,租地、劳动力成本以及机械作业费用不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 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进口量增加,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增大,这对我国市场会形成巨大冲击,将直接导致国内价格提高的空间收窄,国内农产品生产将面临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比较效益下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
B 必须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
C 应谨慎看待继续提高农业开放程度
D 破解国内农产品发展困局迫在眉睫

      正确答案:A  
      正确率:21%

      文段头两句讲了背景、趋势,第三句回到当下,三句之间呈推进关系,重点是放在后面说的第三句,故正确答案是A。

      选项B、C都是被第一句黏住了,错选此项的同学要去看“迁变”考点;另一方面,文段第一句说“随着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这是正在走的发展路线,作者完全没有提到需要改变这个路线。

      选项D的“发展困局”一说,在对文段所谈事情的把握上,不如A的“竞争”清晰精准,有扩大的问题,比如随便举一个“缺乏高端农产品”,是不是也算“发展困局”?但文段并非在谈这个。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模式与演化规律的学科。对“模式”与“规律”的探求是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共同的目标。然而,光有科学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演绎与归纳、定性与定量、描写与解释、假设与检验等现代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特征,正是我国传统语言学所欠缺的。与此同时,中国语言学还面临着国际化问题。我们在国际语言学学术共同体中的声音还很微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并不能完全归结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国际学术语言是英语的语言藩篱,也存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中国语言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国际化任重道远
B 过去国内语言学界对语言学研究方向的认识存在误区
C 研究理念与方法的问题制约了中国语言学的科学化和国际化
D 对语言结构模式和演化规律的探究是现代语言学的终极追求

      正确答案:C  
      正确率:37%

      首先确认一下,这题的正确答案的确应倾向于C,而非A,但若深究起来,这题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文段提了我国语言学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欠缺科学方法,一个是国际化问题。关键在于,文段的最后一句,是对这两个问题的总结发言,还是仅仅针对两个问题中的后者,“国际化问题”而言的???

      细读一下最后一句,“国际学术语言是英语的语言藩篱”当然是在谈“国际化问题”了,而“并不能完全归结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实也应是如此——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中国语言学面临国际化问题,在国际的声音还很微弱,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我们研究的是汉语,而国际同行研究的是其他语言(我们远离主舞台),以及,国际学术语言(做沟通、写论文)是英语,这两点原因,也存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问题——这里所谈并不涉及前面的第一个问题“欠缺科学方法”。

      材料原文也完全支持这个判断,原文的段落是这么安排的: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模式与演化规律的学科。对“模式”与“规律”的探求是语言学与其他科学的共同目标。然而,光有科学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演绎与归纳、定性与定量、描写与解释、假设与检验、仿真与建模等现代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特征,正是传统语言学所欠缺的。

  与此同时,中国语言学也面临着国际化问题。我们在国际语言学学术共同体中的声音还很微弱,对探求人类语言普遍规律方面的贡献也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结于研究对象(汉语及汉语方言为主)的不同,以及国际学术语言是英语的语言藩篱,也存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问题。

  因此,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的结构模式与演化规律是实现语言学科学化和中国语言学国际化的基本途径。

      可见在原文作者那,题目文段的最后一句,并非是对两个问题的总结,而是仅仅在谈“国际化问题”,在这个角度,C是不对的,A才是正解。

      然而,公考的言语从来就(不小程度上)不是在考“语文”,正确答案的正确性也常常并非是客观上的正确,而只是出题人所决定的正确。在这题中,哪怕原文作者写这段文字的主旨是A,也不意味着在公考中正确答案就是A。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类“迁变型”的考生,在面对这段文字时,会不自觉轻视“国际化问题”与尾句之间的连贯关系,从而把尾句错误的理解为是一句总结,于是会选到(客观上错误的)C选项,然而,由于这类考生正是出题人想要招的人,所以出题人便将这类考生会选的C设为正确答案,客观上正确的A反而成了错误答案(能选到A的反而不是出题人想要的人)。

      后文将给出同种题,进一步支撑上述判断。

      这就像一群体操生(一般是矮个子)和一群篮球生(一般是高个子)混在一起,被遮住眼睛的出题人想把其中的体操生选出来:常规的方法是比赛“空中旋体”(体操生的优势项目),旋得好的,出题人就判定其是体操生,将其录取;另一种方法就是比“摸高跳”(体操生的相对弱势项目),成绩不好、跳得矮的,出题人也能判定其是体操生(而非个子高,在“摸高挑”中很大优势的篮球生),将其录取。此题就是采取的后者方法,“我想招的人一般都有某种缺点/会犯某种错误,如果你也有这种缺点/会犯这种错误,那你很可能就是我想招的人”。

      每种思维倾向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一个人是否适合某岗位,关键在于其能力的长短处分布,与该岗位是否匹配,如果这个岗位需要你经常做“空中旋体”,那么你“摸高跳”的成绩就不能高。

      这种非常特别的考法我早前看到端倪时,稳妥起见,并没有在主旨课的迁变章节里讲,现在再次出现,基本可以确认其存在了。

      来看下之前就出现的同种题。


发表于 20-8-15 02:18 |
本帖最后由 院里的伯克 于 20-8-15 12:52 编辑

[ 2019  山东 ]      人类学家在有关原始民族的研究中,已反复证明这种文化比较是何等有价值。某个部落的正式习俗也许百分之九十与邻近部落相同,但却恰恰否定了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不论其在整体中的比率是多么小,都可能使该民族的未来向独特的方向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在原始民族研究中,文化比较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B 临近部落的正式习俗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性区别
C 基础性制度安排在部落的正式习俗中占比率很小
D 基础性制度安排可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

      此文段的三句话,有两种条理解读。

      第一种条理:
      第一句不重要,是后文与没有截入文段的材料前文之间的连接句、过渡句。重要的是后两句,此判断主要来自于对“但却恰恰”、“核心的”、“无论…都…”等词语的语感。
在这种理解下,会选到目前几个机构公认的正确答案D。

      第二种条理:
      第一句重要,交代了核心话题“文化比较”。后面两句是对第一句的举例支撑,于是不重要。文段的意思是:文化比较非常重要,比如,我举个例子,某个部落的习俗也许百分之九十与邻近部落相同,但那10%的不同刚好是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可能使该民族的未来向独特的方向发展——而我可以通过文化比较来发现这10%的核心不同,所以你说文化比较重不重要?
      在这种理解下,可能会选到A(先不管A中的“最”字)。

      若先抛开几个选项,这两种读法,哪一种更为合理?
      可能第二种更为合理,因为在第一种条理中,基本上无视了第一句与后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第一句存在于后两句之前,是个什么逻辑?

      材料原文支持这个判断:

      人类学家了解关于亚洲和大洋洲的文化。日本有许多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甚至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极为相似。这些相似,有些是在马来谙岛,有些是在新几内亚,也有些是在波里尼西亚。当然,根据这些相似来推测古代也许有过移民或相互接触,是很有趣的。但这对我来说,了解文化相似性之所以有价值却并不在于这类可能发生的历史关联,而在于能够凭借这些类似或差异,获得理解日本生活方式的启示,因为,我懂得这些风俗习惯在简单的文化中是如何起作用的。我对亚洲大陆的暹逻、缅旬和中国也多少有些知识,因而可以把日本与其它民族进行比较,这些民族都是亚洲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人类学家在有关原始民族的研究中,已反复地证明,这种文化比较是何等有价值。一个部落的正式习俗也许百分之九十与邻近部落相同,却可以作些修改以适应与周围任何民族都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会排斥某些基本习俗,不论其对整体的比率是多么小,都可能使该民族的未来向独特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人类学家来说,研究这种在整体上具有许多共性的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最有益的。

      可见在材料原文的作者那,他重点讲的也的确是“文化比较”。虽然此题的文段,并非原封不动取自材料原文,有出题人自创的句子,但事情之间的道理逻辑不会变,之所以在“文化比较何等有价值”之后,接着讲“基础性制度安排”,就是在列举一种情形,来举例论证“文化比较何等有价值”这个观点。

      所以,目前公认的正确答案D,所对应的第一种读法,是客观上错误的读法,没有理清第一句与后两句之间的关系。

      看过“迁变”考法讲解的同学应该知道,第一种读法是迁变的读法,这种思维不追求连贯,所以不会去关注第一句与后两句之间的连贯逻辑,倾向于认为它们之间是散的,按之前对公考倾向考点的认识,这种思维的考生是出题人想要招入的;第二种读法是粘稠的读法,这种思维追求连贯,总是倾向于认为句子之间有连贯关系,所以在这个文段中,的确读到了第一句与后两句之间的连贯逻辑,这种思维是出题人不想要的。

      小结,此题是这么设计的,出题人编出一个文段,他清楚的知道,他不想招的人会进入正确的理解,他想招的人则会进入一种错误的理解,于是出题人便把这种错误理解对应的主旨,定成正确答案,给他想招的人送分,把原本正确的理解所对应的主旨,定成错误答案,再添加一个“最”字(硬伤),形成“双重错误”(不了解“双重错误”的同学去看下主旨视频课),让他不想招的人得不到分。

      即此题在公考语境下的正确答案的确是D,其考法与上面“言语学的两个问题”那题考法一致。

      还有15年省联考“演员认证”那题,客观上的正确主旨是“演员认证不是衡量能力的标尺”,而公考语境下应选“评价演员应看重作品而非职称”,同样的,也是迁变思维会选到后者。

      由此三题可确认这种特别考法的存在。


      科学和艺术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传播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由从业者将科学以各种手段和途径转化成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从而实现传播,激发人们对科学的意识和欣赏,形成对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从学术同行传播的角度来说,很多著名学术期刊都会有艺术性的封面,这些封面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结果。面向普通公众的科学传播更加需要寓教于乐,其意义无外乎强调信息的传播要嫁接到艺术的手段上来,这样才能触动公众的神经,引起他们的共鸣。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科学传播,也是一门艺术
B 科学与艺术,硬币的两面
C 嫁接艺术,科学成为大众文化
D 艺术封面,科学艺术的跨界组合

      正确答案:A  
      正确率:46%

      抓住文段是围绕“科学传播”在谈,就能选到正确答案A。
      若不幸被第一句黏住,误以为文段是在谈“科学”或“科学和艺术”,就可能误选到BCD。这一题仍旧与“迁变”考点有关。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经济停止增长甚至倒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跨境贸易都或多或少的呈现紧缩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的可利用资金都相对紧张,对资金周转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无疑使过去传统的大交易量、长账期的贸易模式难以为继,政府和企业为了规避资金风险,将原有的贸易模式分割成多笔小额贸易,同时缩短账期,加上互联网和便捷的物流,这种新兴的贸易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越发流行开来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互联网和物流是新兴贸易模式流行的前提
B 次贷危机直接影响了传统跨境贸易的规模
C 小额跨境贸易有利于企业和政府规避资金风险
D 经济危机成为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助推剂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9%

      正确答案D对原文的转述更为完整。
      易错项C只是故事的一截,话是正确的,当作主旨就不如D了。
      这题所考属于阅读基本功的范畴。


      客观地说,要实现自动驾驶,单靠汽车本身升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城市道路升级为智能化管理,达到汽车和城市交通系统的联动,汽车才能有更多的“眼睛”观察到周围的路况,发现潜在的危险。但在目前技术与环境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无人驾驶的汽车还不能像人脑一样做到精准判断,不可贸然上路。这也是无人驾驶研发者应该注意的,研发应当考虑周全而不能激进,毕竟自动驾驶能否应对复杂的道路环境,必须经历“路考”的检验。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需稳步前行
B 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首要原则
C 实现自动驾驶离不开各种配套设施的升级
D 能否通过“路考”检验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1%

      “不可贸然上路”、“应当考虑周全而不能激进”是观点短句,A中的“需稳步前行”与此对应。
      易错项D源自最尾的两个半句,虽然其中带有“必须”这样的重语气词,但它是被前面的“毕竟”一词统领的,是在补充说明以进一步支撑前面的观点,所以这两个半句仍旧是在前面观点的意思范围之内,而并非文意的前进。
      错选到B则说明阅读基本功欠缺,应紧跟具体文意,而非笼统自行总结。
      错选到C是迁变能力不足导致。


      “质疑”其实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以前的结果、结论甚至得到广泛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但是“质疑”并不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面否定。“质疑”实际上是评判地学习和批评地接受,其目的是发现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或者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比如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质疑的结果,使其发现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只有在低速和弱引力场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使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质疑”:
A 作为科学基本精神的原因
B 与怀疑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C 对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D 具有的内涵及其实践价值

      正确答案:D  
      正确率:56%

      第一句说“质疑是什么”,第三句转折,使文意发生前进,前进到“质疑不是什么”,第四句说“实际上”,使文意再次前进,前进到“质疑实际上是……,目的是……”,最后一句是这个意思的展开。故主旨句是第四句,对应D选项。
      “迁变”能力不足,被前文黏住,跟不上文意的推进,可能会误选到ABC。


      在这八道题之外,还有四道正确率70%以上的,这里就不讲了。

      四川自己的命题(言语)一直就相对难一些,其中大部分是在考察思维倾向,这次又猛了一把,出了很多这种性质的题,又以“迁变”考得最多,选错的同学需要深入了解这种倾向考法,不能以“一不小心选错了,下次注意”轻视,因为考试命题是一件严谨、科学的事情,出题人比你还懂你的思维,在很认真的克制你。

      这篇文章讲得比较深了,可能会给部分同学带来复杂感,产生畏难情绪,但考虑到仍旧有大量的同学不知道倾向考点的存在,不知道为什么行测一度叫“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总觉得言语题很“玄”,所以还是写得比较详细。各位可视自身基础,酌情学习这些内容。



发表于 20-8-15 02:22 |
本帖最后由 院里的伯克 于 20-8-15 13:00 编辑

(占楼待用)
发表于 20-8-15 13:49 |
谢谢楼主,这些分析很有启发性。
有几个题我之前一直在死扛着不退步,现在想想还是自己错了...
发表于 20-8-15 20:31 [发自手机] |
汉碑汉简那题a不更好吗?
发表于 20-9-15 11:45 |
针对“A中“程序”一词是出题人故意设置的瑕疵词”忍不住说两句:

1、“程序”不是出题人选词编辑的,是原文原话(《中国古代监察官制度》)。
2、“瑕疵词”这一概念既不存在也不正确。不能因为题干用语不符合我们的语言认知规范就认为有瑕疵。多数人的不能理解,是水平受限的缘故。无论是讲师还是考生,质疑题目本身就是致命的错误。
3、言语理解不会利用某一词语的概念差异做文章,比如偷换概念、扩大或缩小词义都属于逻辑判断的范畴,并不是言语考察的任务,言语选项对错是依据主旨的有无来判断的,对于玩弄词义,言语从来不屑于如此。
发表于 20-9-15 14:12 |
第二题A是正确的。
“脱离了实题“汉碑汉简”,且只是在做客观描述,没有体现最后一句的务实意图。”
题目用类似于借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汉碑汉简”为例(并非实题),表达书写状态与书法风格紧密联系的观点。所谓“务实意图”也不是教导读者如何临摹练习“汉碑汉简”,而是提醒读者“学习古代书法作品”,无论哪种字体风格,都应了解注意其背后的书写态度。
说句不恰当的比喻,题干给人以“图穷匕见”、“金蝉脱壳”的感受,一开始就打埋伏,直到最后抛出主旨,“汉碑汉简”只是借用之壳,却能掩人耳目,实在是好题。
发表于 20-9-15 14:41 |
本帖最后由 豇豆123 于 20-9-15 16:04 编辑

第四题
“可见在原文作者那,题目文段的最后一句,并非是对两个问题的总结,而是仅仅在谈“国际化问题””

题干最后一句中,“也存在”的“也”是什么意思?
按原文:“中国语言学也面临着国际化问题----声音还很微弱,贡献也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存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问题。”再精简一下:“中国语言学也面临着国际化问题----也存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类“迁变型”的考生,在面对这段文字时,会不自觉轻视“国际化问题”与尾句之间的连贯关系,从而把尾句错误的理解为是一句总结,于是会选到(客观上错误的)C选项,然而,由于这类考生正是出题人想要招的人,所以出题人便将这类考生会选的C设为正确答案,客观上正确的A反而成了错误答案(能选到A的反而不是出题人想要的人)。”

我现在非常想跟您学言语,开眼界,在此跪求“主旨课的迁变”。
发表于 20-9-15 16:48 [发自手机] |
感觉第四题选A。 同意楼上说法,原文“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结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国际学术语言是英语的语言藩篱,也存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问题”    说明原因是前后两方面,而C选项理念和方法只是一方面,就能限制科学化和国际化? 这明显是出题人想筛除看题不仔细、不能正确理解“造成这种局面”中“这”的指代对象的人吧?
发表于 20-9-16 21:34 |
本帖最后由 院里的伯克 于 20-9-16 21:52 编辑
豇豆123 发表于 20-9-15 11:45
针对“A中“程序”一词是出题人故意设置的瑕疵词”忍不住说两句:

1、“程序”不是出题人选词编辑的,是原 ...

先回一下这一贴。
1)“A中‘程序’一词是出题人故意设置的瑕疵词”,这并不是在说“程序”一词是原文没有、出题人自创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即使取自原文,也一定经过周全考虑,故称之为“故意设置”。
2)“故意设置”,说出题人有意为之,咋是“质疑题目本身”呢?之所以称之为“瑕疵词”,是站在部分选错同学的角度,有的同学正是因为不认同“程序”一词而没有选到A。
3)这一点在此题中,具体是指什么?
“迁变”在B站搜我即可。
发表于 21-2-8 15:02 |
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内在地包含了文化模式的转变。因为,社会化大生产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的根本原则是由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所提供的理性原则和科学原则,以及体现理性精神的现代组织原则。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
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使得农业文明长期停滞不前
B
社会化大生产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C
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文化模式的转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D
文化模式的转变在根本上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


伯克大神,叨扰了,对上题有些疑问望解答。这道题提炼主旨应该是什么?以及这句话“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重点是文明取代还是后面的标志。文中标红的“这”指代什么。           在后面,不仅……而且算是迁变吗,而且表递进是否强调文化模式更重要,还是和生产方式同等而已。
发表于 21-3-4 20:54 |
滢1779 发表于 21-2-8 15:02
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这不仅是生产方 ...

主旨: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内在地包含了文化模式的转变。
重点是标志,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
“这”指代“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
“不仅……而且……”是递进,后面更重要,是迁变。
发表于 21-3-5 09:01 |
院里的伯克 发表于 21-3-4 20:54
主旨: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内在地包含了文化模式的转变。
重点是标志,具体来说就 ...

感激不尽
发表于 21-4-29 16:13 |
院里的伯克 发表于 21-3-4 20:54
主旨: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内在地包含了文化模式的转变。
重点是标志,具体来说就 ...

那这题按你说的应该选D,为什么粉笔选C呢。

管理规定|隐私条款|手机版|求职指南网 ( 京ICP备110408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760 )

Powered by Discuz! , 23-3-26 05:18 , 0.02487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侵权删帖、投诉申诉

© 2005-2022求知智囊 联系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